第775章 大厦将倾,无力回天(求月票) (第2/3页)
“中军入……”
“后队……”
当他感知到那几道最强的气息也完全进入阵法最大威力范围时,眼中猛地爆发出璀璨的神光!
就是现在!
他毫不犹豫地引动了埋藏在地下的阵法核心!
“阵起!”
“阵起!”
李云景的低喝如同惊雷,在地底深处沉闷炸响!
刹那间,整个落魂坡地动山摇!
原本死寂荒芜的大地骤然爆发出无比璀璨刺目的五色神光!青、黄、赤、白、黑五色雷霆如同挣脱了束缚的太古凶兽,自地脉深处咆哮而出,瞬间交织成一片覆盖方圆十里的恐怖雷狱!
轰隆隆隆——!!!
震耳欲聋的雷鸣声响彻天地,盖过了赵国大军的一切声响。狂暴的雷霆之力与地底积郁万年的阴煞死气完美融合,化作一道道灰黑色的毁灭雷煞,如同拥有生命的死亡触手,疯狂抽打、缠绕、撕裂着范围内的一切生灵!
“不好!有埋伏!!”
“快结阵!!”
“救我——!!”
赵国大军瞬间陷入了极致的混乱和恐慌之中。
“轰隆隆!”
处于阵法核心区域的修士,无论是筑基还是金丹,甚至连惨叫都来不及发出,便在交织的五行雷煞下瞬间汽化,形神俱灭!
外围的修士惊骇欲绝地试图撑起护身法宝、结成战阵,但那融合了阴煞的雷煞极具腐蚀性和穿透性,等闲防护光罩一触即溃,法宝灵光迅速黯淡崩碎!
惨叫声、爆炸声、雷霆轰鸣声混杂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死亡的乐章。
无数残肢断臂和破碎的法器被抛飞上天,又被后续的雷煞碾为齑粉。
浓郁的血腥味和焦糊味瞬间弥漫开来,令人作呕。
“何方宵小!竟敢暗算本君!!”
一声惊怒交加的咆哮从雷狱中心炸开,一道璀璨无比、仿佛由纯粹黄金铸就的煌煌剑光冲天而起,强行撑开了一片狭小的安全区域,将金煌剑君及其身旁的数位元婴修士护在其中。
仅仅几个呼吸的功夫,数万普通筑基境界,少部分金丹境界修士飞灰湮灭!
损失之惨重,简直无法估算!
在千钧一发之际反应过来,金煌剑君出手护住了部分核心力量。
然而,即便是化神修士,在这精心准备、蓄势已久的毁灭大阵中也显得颇为狼狈。
那煌煌剑光在无数雷煞的疯狂冲击下剧烈摇曳,明灭不定,金煌剑君脸色铁青,显然支撑得极为吃力。
他带来的二十多位元婴,此刻完好无损站在他身边的,已不足十二人!
其余非死即伤,或是被隔断在雷狱其他地方,自顾不暇!
“好狠毒的阵法!好精准的算计!”
金煌剑君又惊又怒,神识疯狂扫视,却因“落魂坡”的特殊环境和阵法干扰,难以锁定埋伏者的确切位置。
就在这时,“铁壁城”方向,城门轰然洞开!
“杀!!!”
赤阳真君一马当先,身化赤色流星,带着滔天元阳真火,如同愤怒的火神,直扑陷入混乱的赵国大军!
其身后,二十位“元阳道宗”元婴修士以及成千上万的精锐弟子,如同决堤洪流,呐喊着发起了冲锋!
时机把握得妙到毫巅!
正是赵国大军被雷阵重创、阵脚大乱、最高统帅也被暂时困住的绝佳时刻!
“金煌老儿!纳命来!”
赤阳真君长啸一声,直接锁定了在雷光中苦苦支撑的金煌剑君,一拳轰出,炽烈的拳芒焚山煮海,所过之处,残余的雷煞都被强行蒸发!
“赤阳!你卑鄙!”
金煌剑君气得几乎吐血,不得不分心应对赤阳真君的猛攻,护体剑光顿时又黯淡了几分。
与此同时,地底之下,李云景眼中寒光一闪。
“诸位师兄,随我杀出,目标,赵国元婴!”
他一声令下,率先化作一道青色雷光冲出地底,手中“阴阳五行天衍剑”发出清越剑鸣,直取一位正手忙脚乱抵御雷煞的赵国元婴五重天修士。
萧黯然、雷震等十位“神霄道宗”真人紧随其后,如同十一把出鞘的利剑,精准地切入战场,专门绞杀那些在雷阵中幸存下来却已带伤的赵国高阶修士!
王汉云、莫鹰等人则率领部下,在外围游走,清除溃散的赵国士卒,并伺机配合攻击,扩大战果。
里应外合,上下夹击!
本就遭受重创的赵国大军彻底崩溃了。
兵找不到将,将顾不了兵。
恐惧如同瘟疫般蔓延,无数修士丢盔弃甲,只想逃离这片死亡炼狱,却往往没跑出几步就被追击的联军修士或肆虐的雷煞无情斩杀。
落魂坡,这座古战场,今日再次被鲜血染红,成为了赵国援军的真正葬身之地!
落魂坡一役,赵国援军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化神真君金煌剑君重伤遁逃,随行的二十余位元婴修士折损过半,金丹、筑基修士更是死伤无数,元气大伤。
此战消息如同惊雷,瞬间传遍赵国乃至周边诸国,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铁壁城大捷”与“落魂坡伏击”的成功,彻底粉碎了赵国西线的抵抗力量和心理防线。
联军兵锋所向,再无任何力量能够有效阻挡。
赤阳真君与李云景并未给赵国任何喘息之机。
在简单休整并彻底掌控铁壁城后,联军兵分两路,如同两柄烧红的尖刀,狠狠刺向赵国已然洞开的腹地。
一路由赤阳真君亲自率领,以“元阳道宗”精锐为主力,沿官道大道,直扑赵国西部重镇“天雄关”。
沿途城池守军早已闻风丧胆,或望风而降,或稍作抵抗便即溃散。
“元阳道宗”大军势如破竹,连克十余城,兵锋锐不可当,直逼赵国腹心区域。
另一路由李云景统筹,以“神霄道宗”弟子为核心,辅以王、莫、刘、张四家及其收编的投降修士,如同水银泻地般,沿着预先规划好的、属于“神霄道宗”势力范围的三成赵国疆域快速推进。
李云景充分利用了本地附庸势力对地形、人情、资源的熟悉优势,往往大军未至,劝降的使者乃至内部策应的人员便已先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