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5章 迟看不如早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245章 迟看不如早看 (第2/3页)

不可逆的破坏风险,所以省文物局、考古院决定提前揭层……”

    哦,那确实得抢救性发掘。

    至少要确定遗址的大致范围和文化层结构,并做出有效的防护措施。

    顿然间,专家们的怒火消了一大半。

    考管处(考古管理)的孙处长想了想:“任处长,当时指导和施工的单位是哪几家?”

    “省考古院、文遗院、陕西考古院田野所、考古所,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啧,可以,几乎把山、陕两省的顶尖考古单位快集齐了?

    “具体负责人是哪位?”

    任新波瞄了一眼窝在角落里的林思成,跟背书似的:

    “省文物局特邀专家、省考古院名誉顾问,省工业厅特聘工程师,西北大学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文物复修中心负责人,林思成林老师……”

    好家伙,看这一堆头衔?

    好长的一大串,只以为是从西大文博学院请的大拿,专家们压根就没注意听后面的那一句。

    然后又狐疑了一下:头衔这么多,不可能籍籍无名。但感觉林思成这个名字,好像没怎么听过?

    大致都是类似的想法,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既然是从西大请过来的,为什么任处长不称呼教授,而是老师?

    暗暗狐疑着,任新波又笑了笑:“时间确实有点短,不过全程严格按照遗址发掘程序进行操作:有前期调查,有遗址分析,又做了系统性的计划方案,之后才组织人手开始发掘……

    当然,确实有些仓猝,再者技术力量也有限,肯定有疏漏和不足的地方,还请领导和专家们指导,指正……”

    只当他是惯例性的补救,孙处长没有发表意见。包括专家组,也是类似的想法:从前到后就半个月,你们能做出多么完善的方案和计划来?

    十有八九是边挖边计划,甚至是先挖后补的计划。说不好,这份报告就是这两天临时拼凑出来的。

    暗暗转念,孙嘉木翻开眼前的资料。

    第一页是标题,《河津古垛村南台地新石器遗址抢救性发掘计划,既雨季山洪多发期预防计划》。

    第二页是目录,第三页是文献调查:同地带、同地域、同类型遗址发现背景,各遗址具体信息与关联性,及本遗址的文化定位。

    只看这些,只能说中规中距,也基本没什么难度:列份提纲,找两个资料员,一条一条往里填就行。

    继续往下翻,第四页是实地踏查与勘探。

    比如现察地形,利用沟沿、断面寻找遗迹线索。又比如物理钻探,利用洛阳铲、探钎等设备取土,分析土层。

    感觉依旧中规中矩?

    正转着念头,一行字映入眼帘,孙嘉木怔了一下:无人机航拍,地质雷达与地磁探测?

    不错不错。

    雷达和地磁也就罢了,已经用了好多年。但结合无人机航拍进行考古测绘,同步定位遗址范围,分析遗址结构,数遍全国,会用的没几家。

    仔细再看:有测绘图,有航拍照片,更有详细的地下探测数据,说明人家确实会,也确实做过,更表明这份报告并不是临时补的。

    暗暗的赞了一下,孙嘉木继续往下翻。

    但刚翻到第五页,看到最上面的那行标题,孙处长猛的一怔愣。

    这是什么,RTK系统定位测量?

    仔细再看,没错,就是这几个字,标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能是他眼花了?

    又瞅了一遍,他下意识的抬起头,才发现,左右两边的几位专家,全是和他一样的表情:错愕、狐疑、不可思议。

    按他们的理解,在场的这些人,包括省文物局、考古院、田野所的领导和专家,乃至西大的教授,你如果问他们什么是RTK,绝对是一问一瞪眼:这什么玩意?

    因为这套技术引进国内没几年,暂时只有能源和地质部门在用,比如石油勘探,比如地质灾害监测,而且还不敢多用。

    说直白点:这是GPS卫星定位技术,不管是卫星还是系统,都租用的是老美的。

    去年,国家文物局才尝试性的引进了两套,研究了一年,都还没来得及开荤。

    这次来山西,他们就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