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3章 绰绰有余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243章 绰绰有余 (第2/3页)

百或几百次的实验,再经过总结、分析等等才能得出的最终结论。

    不好确定来源还是其次,关键是其中的平衡值:原料不同,其中含有其它微量元素就不同,对结釉、呈色的影响就不同。少一种或多一种,或是差一个百分点,结果就会差十万八千里。

    所以谁都没有想到,林思成竟然研究的这么快?

    更没想到,姚建新一问,他竟然一点都没含糊,更没半点隐瞒?

    等于陶研所和文遗院完全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建模,而不是从头开始研究。算少一点,至少顶得上三到四个月的进度。

    姚建新脸上堆笑,不停的说谢谢,水即生目光闪动,心中五味杂陈:

    进实验室之前,他仅仅只是想和林思成探讨一下邢窑,真没想过他会讲这么多,讲这么透彻。

    客气了好一阵,一群人簇拥着水即生离开。门刚一关,几双眼睛盯了过来。

    就挺想不通:既然双方是竞争关系,林思成为什么还要讲这么多?

    看到这些人的表情,王齐志和赵修能暗暗叹气:你们看林思成做什么?

    有这个功夫,你们还不如看看黄智峰黄教授。

    实验室一直都是他负责,这些数据真那么重要,黄智峰能摆在桌子上,能随随便便的就让外人看到?

    估计顶多算是皮毛,甚至可能连皮毛都算不上。而且有很大的可能,是黄智峰故意摆在这里,让外人看的……

    一看就知道他们想歪了,林思成摇了摇头:“不至于故意误导,我说的那些,也确实是研究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研究河津白瓷哪一时期的工艺,不管是唐,还是宋,更或是之后的金元,必然绕不开。”

    但要说有多重要,也就那样。

    因为卵白玉的工艺核心并不在于钙多钙少,或是碱多碱少,又需要多高的炉温。

    而是高温环境下釉面结晶的还原过程。

    多少度的时候供多少氧,或是不给氧,持续多久,需要产生多少一氧化碳和氢气。又需要产生多少游离元素,导致化学还原的是其中的哪几种。

    看那三份报告:氮、硅、铬、锰等微量元素几十种,含量各有不同,天知道起了作用的是哪几种,标准剂量又是多少。

    就好比买彩票,只是三十来个数字,却能排出上千万个组合。只有找到最准确的那一组,才能搞明白卵白玉为什么半润半透。为什么放一千年,还跟新的一样。

    说直白点:那几份报告只是研究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如果想最终复原工艺,基本用不上。

    所以黄智峰才那么随便。

    林思成一解释,所有人就明白了,再想想刚才:等于林思成做了个空头人情,却将一群陶瓷所和文遗所的研究员感动的稀里哗啦。

    暗暗感慨,王齐志左右瞅了瞅,看没外人,他又瞄了一眼黄智峰和林思成:“那咱们,现在研究到哪个阶段了?”

    林思成刚要说话,黄智峰咳嗽了一声:“才刚开始,基本没什么进展!”

    不可能。

    我不了解你黄教授,我还不了解林思成?

    真要没什么进展,林思成早一头扎进实验室了,而不是铆着劲的找宋窑。

    正因为实验室的进展极快,很可能已经到了关键时期,所以才急需实验样本,化验对比……

    王齐志盯着林思成,林思成只是笑,却不说话。

    进度确实挺快。

    如果比作买彩票:从头开始研究的难度,不亚于用两块中五百万双。

    但恰好,他在故宫研究过卵白玉的进化工艺:德化白瓷、成化蛋壳杯,以及大名鼎鼎的成化斗彩。

    等于概率从一千多万分之一降低到了十多万分之一,难度低了一百倍还有余。

    又经过两个多月的实验分析,以及唐瓷窑的发掘,概率又降了十倍左右。现阶段,差不多算是排列五,万中找一。

    如果能找到宋窑,至少能降到排列三。

    千分之一的概率,工艺复原不过是迟早的问题。前提是找到宋窑,发掘出足够多的试验样本。

    所以,刚才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