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2章 工艺不可能凭空而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242章 工艺不可能凭空而来 (第2/3页)

多一两周,或是偶尔有新发现的时候过来看一看。

    他的主要任务,是找到宋、金时期的窑址,并最终复原出卵白玉。

    正准备回宾馆,和田杰商量一下后续的勘察计划,手机“嗡嗡”的一震。

    是水即生,说在实验室看到了黄智峰刚做出来的分析报告,想和林思成探讨一下。

    看他挂了电话,王齐志“啧”的一声:“老人家八十出头,退休都二十年了,还这么尽心!”

    林思成点点头。

    印象中,水总工是二0二几年离的世,九十岁高龄了,都还坚持每天学习。

    虽然那会他已经不鉴定了,但时不时的,工业局、考古院、省博还请他去讲课。

    免费的那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说的就是这样的老前辈。

    转念间,车开到了市(县)文物局。

    市里专门腾了两层,当做河津古窑各考古单位的研究场所。一应仪器、设备,全是从运城和太原运过来的。

    省文物局文物研究所、考古研究院、文遗研究院,并西大修复中心都设立单独的实验室。黄智峰也算是鸟松换炮,一水儿的新设备。

    进去后,一堆人围着电脑,水即生坐在旁边,面前摊着几份化验报告。

    看到林思成,一堆人陆续打招呼:“林工……林老师……林指挥……”

    叫什么的都有,全是敬称。

    之前一起开过会,王齐志、赵修能、商妍都知道:眼前这几位,即便不是山西考古、文化遗产领域的顶尖学者和专家,至少也处于第一梯队。

    没几分真本事,这几位不可能毫不滞塞,不带一丝含糊的称一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子为“老师”。

    要问林思成有什么本事?

    如果说一钎子扎到老窑头的草木灰堆是运气。那随随便便的上山围一圈,就画出北午芹古瓷窑址全场布局,也能当做是运气?

    用水即生的话说:也别说半天,给你们半月,行不行?

    说实话,想不佩服都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