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洞坑窑 (第2/3页)
石灰砖砌就,还有煤灰砖……民国时,周边应该建过砖厂,这个重点查一下……”
稍一顿,他又指了指村外边的几座厂:“谈秘书长,那儿除了煤厂和炼焦厂,是不是还有水泥厂,耐火砖厂?”
“对!”来之前,谈武做足了功课,对答如流:“两家炼焦厂,两家水泥厂,还有一家高铝耐焦……”
任处长愣了一下:高铝耐焦,不就得用高铝高钙土?
转念间,林思成下了山顶,又到瓜峪谷崖边看了看。
这儿比较深,名属其实的深涧,但往下不过百多米,地势急转之下,又平又坦。
再往前三百多米,就是水老先生发现那只碗和瓷片的地方。
林思成仔细的瞅了瞅,然后往下走。
一群人乌泱泱的跟在后面。
水即生拄着拐杖站在车边,笑吟吟的看着他:“怎么样?”
“还行,遗址面积应该不是很大,顶多二三十亩!”
“确切位置呢?”
“应该在村北偏东山脚的缓坡下!”林思成往后指了指,又指了指路边的那片松林,也就是水即生发现白瓷碗和白瓷片的地方,“那儿应该是座庙!”
水即生怔了怔:“什么庙?”
“唐代的老子庙!”
想了一下,水即生的眼睛“噌”的就亮了。
其他人却不大信:就转了这么一圈,你就敢断定古窑在东北山脚的缓坡上?
更是把面积范围都推断了出来?
关键的是:还找出了一座庙,而且还是唐代的庙?甚至于点名道姓:老子庙?
史料中是肯定没有记载,不然昨天开会时发的资料里就会提到。至于具体有没有存在过,天知道?
毕竟一千多年了,即便有,也早已湮灭于历史长河之中。
所以,就想不通,林思成是怎么断定那儿有过庙,还是唐代的?
狐疑间,林思成走进松林,竖起大拇指,比照了一下山峰位置。
又转了一圈,他指了指脚下:“高队,先找一下吧,就以这儿为中心,方圆三十米。如果找到庙,那窑炉的位置偏不到哪里……
临近河边土太湿,雷达可能探不到嗯,你先用金属探测,看能不能探到金属物……”
“好的林老师……”
回了一句,高章义分派队员。
便携式的金属探测仪,四个人每人背了一件。
就一亩大一点,地毯式的排查,来回过了两遍,却没有任何发现。
林思成想了想:“钻一下,就从这儿开始,多取几个点!”
高章义再次安排。
立架式的钎测机,三下两装好了两座。
前两次都没发现,但钻完第三次,高章义一声惊呼:“林老师,你来看!”
林思成走了过去,身后跟了好大的一群。
中空的钎管,接了三根,土层很是明显。
最上面的一层大概五十公分,可以看到草根、树坑,以及未完全腐化的羊粪。
第二层较厚,约一米,夹杂红砖碎渣,瓦屑。很明显,就是拆完房子后遗留的地基层。
第三层又厚一些,约一米五,一半间歇层,一半生土层。
但再往下,豁然夹着几片碎瓷。
林思成拔拉了两下,挑了出来,瞅了瞅,又往前一递。
水即生带上老花镜,接到手里。只看了一眼,用力点头:“就是这个!”
后面的人怔了一下:昨天开了一天会,水总工提供的白瓷样片都过过手,哪怕是不太懂的外行也能看的出来:这几片碎渣和开会时看过的白瓷一模一样。
说明水总工没记错,当年发现瓷片的地方就在这儿。
但庙呢,林思成不是说老子庙吗?
正暗暗思忖,林思成又一顿扒拉,挑出了几块石头。
仔细一看,像是古代青砖的碎块。
擦掉上面的湿泥,底部露出了一个“田”字,隐约能看到字下面的莲花纹。
水即生怔了一下,叹了口气:“福字砖?”
“对,老子庙无疑!”林思成点点头,站了起来,“方师兄,笔!”
方进手疾眼快的递上笔和本子。
“田所,高队,以此为座标,正北一百米左右,应该是原料区。重点勘察高岭土堆、石灰石堆、淘洗坑、草木灰堆、研磨和滤渣设备……”
“再往北三十到五十米左右,东西范围一百米。从东到西分三处勘查:东南为作坊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