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契机 (第2/3页)
文物修复,而非原封照搬的仿造。即便技术共享,双方之间的冲突也不大。
如果合作好了,还能相互弥补。
其次,他们还得请林思成帮忙:
老窑头遗址虽然是省内唯一,但放眼全国却不怎么够看。如果按照林思成所说的,再找到明、元,乃至金宋遗址,算是把最后的一块短板也补齐了。前几不敢说,但怎么也能在国内排得上号。
拿这些技术换,不亏。
当然,最主要的,是因为对林思成有了足够的了解:能力这么强,这么专业,还那么多的名衔,关键的是,才二十出头?
想像一下,他以后的路有多长,前途有多么光明?在这个前提下,林思成脑子被驴踢了,才会拼着背负一辈子的污名,甚至是判刑的可能,把这些技术卖给别人?
几相一结合:与其抠抠搜搜,还不如大方一些。
技术倒是拿到手上,但问题也来了:能申请国家级非遗的技艺,工艺水平肯定足够高,价值不可谓不大,这些商妍都明白。
她就是有些担心:饭得一碗一碗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别东一榔头,西一捧子,最后哪个都没搞好?
她想了想,委婉的提醒了一下:“林思成,要不咱们先放放,先研究澄泥砚?”
林思成点头:“当然!”
所谓贪多嚼不烂,不是不研究,而是要分清楚主次。
“对,先搞清楚澄泥砚再说!”
王齐志拿起澄泥砚的档案,信手翻了翻,“忘了问你,那位姚所长怎么做的手脚?”
“很简单:他隐瞒了几点核心工艺和关键数据!”
林思成细心解释,“澄泥砚的练泥工序,最核心的就是阴干:因为砚胎比较厚,不像瓷器,只有薄薄的一层,所以泥胚在阴干过程中必然会收缩,然后干裂。”
“为避免这一点,必须在陈腐之前加入增塑剂。但因为工艺失传,具体加的是什么,无从可知……姚所长第一次送来的那份资料中,就没写……”
几个人凑过去瞅了一眼:这次写了,留石!
“不就是滑石粉?”
林思成点了一下头。
其实,原始配方中加的是黄丹,也就是铅丹。除了可以防裂,还能当做助溶剂,降低泥料烧结温度,避免高温导致砚台瓷化。
更能促进泥料玻璃化,提高砚体密度。澄泥砚所谓的“坚如铁石”、“贮水不涸”,就是这样来的。
但这玩意有个缺点:配比稍有错差,会和澄泥中的其它原素反应,出现起泡、无光、乃至表皮剥落的现像。关键的是,平衡点极难掌握。
看这几件澄泥砚样品就知道,澄泥砚研究所还在试验阶段,只知道要加黄丹,却不确定该加多少。
其次,燃料。
古法烧澄泥砚,用的既非煤,也非柴,也不完全是第二份资料上所写的“半湿稻糠”,而是半湿牛粪。
之所以要“半湿”,是为了避免窑炉内升温速度过快,导致泥胚内外温差过大而开裂。
其次,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含碳烟雾渗入泥坯微孔后,会形成碳化层,填补缝隙,增强砚体密度。
这两点,半湿稻糠就能达到。
但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牛粪含氮,在密闭空间燃烧时,可以产生惰性气体,形成还原性气氛。
这才是澄泥砚窑变呈色的主要原因:还原气氛可防止泥坯中的铁元素氧化变色。
说直白一点:澄泥砚的窑变,完全可以人为控制,想要什么颜色,就能烧出什么颜色。
再看样品,基本全是黑砚,偶尔能看到几点亮银色,说明澄泥研究所还在试验研究阶段。
甚至于,可能还没想明白这一点。
所以,之前林思成一直在想:如果第二次送来的资料还是瞎逑胡弄,他立马回西京,回去就登论文,同步申请专利。
肯定又得干一仗,但干仗就干仗。
还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暗暗转念,林思成让方进收起资料。
然后,六个人商量了一下后续的勘察计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