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 694章 人去多了,就不灵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 694章 人去多了,就不灵了。 (第2/3页)

底下再接个盆接滤出的淀粉水。

    这一步得等上大半天,不能急着挤,得让淀粉慢慢沉底。

    滤到兜子里只剩土豆渣,就把盆底那层雪白的淀粉糊舀出来,倒进铺着细麻布的木框里。

    木框底下垫着秸秆编的帘子,能沥水又不沾淀粉,就这么在阴凉处晾上三四天,等淀粉成了硬块,再掰成小块再烘干。

    烘干的时候,火力不能太旺,得用余火,否则淀粉块就会被烤黄,弄出来的粉条子,品相就不好。

    轧粉那天最热闹。

    作坊的石碾子天不亮就转起来,把干淀粉块碾成粉,过细箩时得两个人抬着箩筐晃,箩底的淀粉必须得碾成雪沫一样。

    要是有漏网的大块,就得拿回去重碾。

    和好的粉团得用开水烫,一百斤淀粉掺三十斤开水,再用槌子不停地砸,得捶到粉团能在案板上立住,揪一块拉长,断口处光滑没有气孔,才算合格。

    漏粉的铁瓢是特制的,底上钻着两排筷子粗的眼。

    先把大铁锅里的水烧沸,然后左手端瓢,右手往瓢底一拍,粉团就顺着眼往下漏,在空中拉成银线,噗噜的掉进水里,浮起时已经半熟。

    旁边的人用长筷子搅两下,再捞进冷水缸里过凉,粉条立马变得滑溜筋道...............

    最后的一步,则是挂杆晾晒。

    作坊院子里,一般都有现成的木架子,有的则是拉十几根麻绳。

    把粉条搭上去,一根一根分开,赶上晴天,一天就能收工,用剪刀剪成二尺长的段,捆成小把。

    今天吃的粉条子,就是老爹特意从粉房弄回来,刚出锅的成品粉条。

    这种粉条很新鲜,拿回来直接白水煮,然后用一个无锈钢盆,在里面放上葱花,泡发的冻白菜,再有盐,酱油调味。

    最后,带着汤水的粉条往里一倒,配上一些爽口的辣白菜,腌萝卜,腌黄瓜。

    吃着,那叫一个爽。

    许存山和马虎,还有老杨三个人,从开源林场回来的比较突然,所以饭桌上的人不多。

    除了在养胎的林夏,只有马福军和王慧两口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