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水底世界》 (第3/3页)
安全保障的情况下,最深能潜到一百多米,但那已经是人类生理极限的挑战,每一次下潜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稍有不慎就会出意外。但如果借助潜水服、氧气瓶等专业设备,人类能下潜的深度会增加不少,比如商业潜水员借助重型潜水服,能在水下几百米的地方作业,但即便如此,也需要严格控制下潜和上浮的速度,还要在特定深度停留减压,避免得减压病。”
“所以说,人类能承受的水下压力是有限的,咱们在探索水下世界的时候,一定要敬畏自然,遵守科学规律,不能盲目冒险。最好还是用这个现代化的‘潜行者’。”马文庸替教练说了下面的话,青缘点点头,表示认同。
众人听了,也都忍不住点头,原来小小的水下压力里,藏着这么多科学道理。现在大家的注意力有转到了眼前的水下景色,只剩下对这个古老水生爬行动物的好奇与惊叹。
午后的阳光照在临时组成的大船上,马文庸目光望向远处波光粼粼的湖面,再度展露他那令人叹服的渊博学识。他缓缓开口,声音带着岁月沉淀的沉稳:“据我所知,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探索深海的脚步从未停歇。就拿潜水装备来说,据我所知,配备压缩氧气呼吸器的蛙人,凭借轻便的装备可在水下数十米的区域自由穿梭,无论是勘察海底地形还是进行简单作业都游刃有余;而依靠软管持续供氧的专业潜水员,能突破更深的水域限制,抵达水下二三百米的深度,不过这对体能和心理素质都是极大的考验。”
说到这里,马老师顿了顿,眼神中闪过一丝自豪:“更令人振奋的是,像我国自主研发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更是打破了多项纪录,已能下探至水下数千米的深海禁区,将人类的视野延伸到了从前难以想象的海底世界。”
水下机器人在叶青的操控下稳步向前推进,镜头缓缓扫过神龙湖的水下世界。队员们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目睹中生代时期的水下景象:神龙湖的水质澄澈得几乎看不见杂质,阳光透过水面折射出五彩的光斑,照亮了水下的每一个角落;成片的藻类在水流中轻轻舞动,丰茂得如同陆地上的草原;各类形态奇特的鱼儿从多角度的镜头前游过,有的浑身覆盖着鲜艳的鳞片,有的长着长长的触须,还有的体型小巧如指尖,灵活地穿梭在水藻之间。
更令人惊叹的是那些超乎想象的“离谱”生物:一米多长的霸王三叶虫背着坚硬的甲壳,在水底缓慢爬行,触须不时摆动;两米有余的大禽虾挥舞着粗壮的螯钳,动作迅捷地捕捉着小型生物;还有长着五只圆溜溜眼睛的欧巴比海鲜,身体呈现出半透明的淡蓝色,慢悠悠地在水中漂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