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城乡争供给,周厂长坐蜡 (第2/3页)
“水压不能太大,太大容易冲开滴头;也不能太小,太小不出水。这个度,大家多试验几次就掌握了。”
年轻的技术员们在农田里进进出出的摸索,他们认真地记着笔记,结合实际来操作。
北昌盛大队一共分到了两套设备。
钱进又拿起另一套设备,带着服务队学员们来到一块已经整好地、准备抢种荞麦的试验田里让他们进行实操:
“播种前的滴灌工作开展起来最简单,把水管放进去让它滴水就行了。”
“等到田地干土湿润的差不多了,那就循着滴水点来播种,等播种结束再次滴灌一到两个钟头,然后就能换地面再次进行这个操作了。”
他一边讲解一边在现场指导学员们如何根据田块形状和作物行距,合理规划主管道和支管的走向,如何打孔安装滴头。
“领导,这、这点点滴滴的,真能浇透地?庄稼能喝饱?”一个来看热闹的老农蹲在地头上,他看着那些缓慢渗水的滴头,满脸的怀疑。
这很正常。
农民们习惯了看到水流哗哗地漫过田地的景象,对这种“小气”的浇水方式实在难以理解。
钱进没有直接反驳,而是指着旁边一块干燥的土地说:
“大爷,您看那边,这地肯定浇过水吧?否则它早龟裂了。那么你告诉我,它是什么时候浇的水?”
旁边一个妇女嘴快的接话说:“才浇了两天呢,这天又热又干的,你看地面都干的透透的了。”
钱进说道:“对,旱年就是这样,地里缺水,浇了水没多久,地会干甚至会再次开裂出缝子来。”
“当初浇水耗了多少清水你们比我清楚,这水都浪费在表面蒸发了。可你们去摸摸这滴灌的水滴落的地方,使劲往下挖挖看。”
老农半信半疑地伸手摸了摸滴头下方的土壤,入手湿润而松软,手指插进去,温热湿润到好几公分的深度。
很明显,水分在向深处渗透。
然而这才用了多少水?
农民种地浇地一辈子,他们不用专家来统计数据,凭感觉就能知道个大概:
“呀,用这个浇地,以前浇一垄地的水,现在怕不是能浇个十垄八垄的,这东西是省水啊!”
钱进说道:“一点没错,同志们放心好了,大家保护好这个滴管,就靠这井里的水,一定可以保障你们正常秋收。”
“不过你们肯定得多费力气,二十四小时不断给庄稼浇水,人轮流休息可滴管不能休息。”
大队长高兴的说:“领导这个你放心,俺庄户人家没别的,就是有时间有力气。”
“我今天就把班排好了,从现在开始,这个滴管它不能休息了,它得干到摘苞米的时候。”
然后他又迟疑的问:“要是坏了怎么办?”
钱进说道:“只要管道铺得好,一般不会坏,只是滴头容易堵,你们准备好钉子,堵了赶紧给透开,那就没事了。”
“大家相信我,这东西很厉害,它点点滴滴的水看起来不多,可连续一个小时下来,渗下去的深度足够庄稼根子吸了!”
“而且土表四周还是干的,不仅仅水分蒸发少,还能抑制杂草——杂草草种吃不到水,它们长不出来!”
钱进耐心解释,“咱们现在缺的就是水,一滴水恨不得摔八瓣分八块田里去。”
“这滴灌,就是最省水的法子,大家先试试看,先给这片荞麦用上,过几天大家再跟其他地里比较比较!”
但也有人嘀咕:“嗨,种粮食用种子用化肥用农药不说,现在还得用这个管子?这管子不便宜吧?”
钱进说道:“这个管子跟农药化肥不一样,它不是一次性消耗品,现在特殊时期,要抗旱要救灾怎么可能不花钱啊?”
“不过这位老乡说的很有道理,这个管子不便宜呀,所以大家用的时候必须得珍惜,尽量多用个几年。”
“以后即使天上下雨了,井里河里有水了,可全县这么多土地,不可能没有干旱地方,到时候这些滴管还得送过去继续发挥余热呢……”
各地市相关工厂都在鼓足干劲生产滴管,海滨市从市府到抗旱指挥部都下发了明文规定,一切工厂生产行动都给滴管生产工作让路。
但就是有不想让路的。
纵横全市各区县的送水路刚理顺,滴灌农作物生命线刚使用,结果农资保障线又告急了!
本来随着深水井的推行,水泵的供应就告急了。
如今滴灌生产方式的推行,也得需要水泵,人工加压是不得已的工作模式,正常来说就得让水泵自动加压。
所以现在各地供销社的水泵库存都见底了。
市供销总社的仓库里是有抗旱贮备物资的,其中包括用于抗旱灌溉的柴油机水泵,但如今同样库存已经见底。
其中安果县这边库存最惨,已经空了。
可是好些生产大队还需要水泵去抽水,柳长贵找到钱进说了这情况,话里话外的意思是你钱指挥本职工作是市供销总社的大干部、总社长眼前的大红人,那你不得给安果县帮帮忙?
这话在理。
钱进没办法,开车迅速回了市里准备用脸面换水泵。
结果他去了总社一问才知道,抗旱指挥部已经把所有水泵都提走了。
为了便于管理,全部送到了由供销社和经委联合办公的抗旱物资调配办公室。
钱进不耽误,又赶紧去了抗旱指挥部。
结果很巧。
他去的时候正有个干部模样的中年人摇晃着蒲扇在嚷嚷:“来,同志,这是市经委石主任特批的条子,我们有条子,是吧,你们得照着条子办事吧?”
物资调配办公室里,一名办事员对着条子连连摇头:“十台柴油机水泵?还得全要大功率的?这不成、这不成,周厂长,您这要求我们确实做不到……”
干部嗓门洪亮,理直气壮:“我们厂承担着国家重点设备的生产任务,现在冷却循环系统的一台关键水泵坏了,急需更换,否则整条生产线都得停。”
“我跟你说小同志,我们机械厂停产一天,那损失可就大了,不是吓唬你,到时候影响了国家计划完成,你可负不起责任!”
办事员瞅着批条还是摇头:“你们坏了一台水泵,现在来要十台?没这个道理嘛……”
“你懂什么,我们坏的水泵属于特级特产水泵,你们这些柴油机水泵功率小,十台合计起来也没我们一台特级特产水泵的功率大。”这干部解释说。
“我其实一早是申请特批调拨十五台这种型号的柴油机水泵,还是石主任劝我为抗旱大局考虑,我才改成十台需求。”
“其实说实话吧,十台应该不够,后面还得来找你们提水泵。”
办事员支支吾吾,异常为难。
干部不高兴了:“你到底什么意思?这水泵是国家资产又不是你的私人东西,你拿到条子了还扣押着是几个意思?”
钱进也不高兴。
竞争对手啊!
他走进来问道:“怎么回事?”
看到他露面,办事员大喜过望,当即激动的喊:“呀,钱指挥!钱指挥您怎么回来了!”
钱进纠正他的称呼:“是钱副指挥!”
“说说,怎么了?”
办事员给钱进进行了介绍,这干部叫周月级,是市里红星机械二厂的厂长,拿着条子来领水泵。
钱进接过批条,上面有“特事特办,优先保障”的字样和经委主任的签名。
办事员低声对他说:“库存登记本上,仅剩下四十五台水泵了,还是不同型号拼凑的,同型号要凑十台那可不容易。”
周厂长认出钱进来,赶紧跟钱进客气的打招呼,对他为抗旱工作作出的贡献赞不绝口。
然后他又催促办事员赶紧拿出水泵:“我这事是急办、特办。”
办事员额头冒汗,左右为难,只能无奈的说:“周厂长,这、这个现在抗旱形势您也知道,水泵是救命的东西,各地都等着用。库存实在紧张,您看能不能……”
“实在不能!”周厂长大手一挥也面露难色,“抗旱重要,国家工业生产计划就不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