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55章 干部包队有奇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255章 干部包队有奇效 (第3/3页)

了起来:“你们是不是动抽水机了?怎么就这么些水了?”

    宋林文把他推回去:“我们包队干部来商量解决这件事,你们不准乱动。”

    场面好不容易控制住,他可不想再出什么篓子。

    将李长河推回去,他又招呼李德裕:“事情怎么解决?”

    李德裕说道:“我让大李庄的人拆水坝,你让小李庄的人回去。”

    宋林文很生气,可是他上年纪了,能压住火气:“说屁话呢!那你们平白无故就可以拦截水了?之前你们抽走的水就那么算了?”

    李德裕说道:“那能怎么办?水已经进地里了,嫁出去的媳妇泼出去的水,没办法了。”

    “再说,刚才你也听到大李庄的不满了,年年修水利上河工,他们干的比小李庄多太多了。”

    “为什么他们出那么多力气?还不是为了旱年用水上能得劲一些?结果现在碰到大旱年,你让他们跟小李庄一样用水,他们能乐意?”

    “实话跟你说,我也知道筑坝拦水是馊主意、是违纪问题,可大李庄上下现在意见太大了,眼看就要民变了,我不得不……”

    “你可去一边吧,别吓唬人。”宋林文点了一支烟,眉头紧皱。

    “那就是先让双方罢兵,后面你们大李庄不能再取水了,水库继续放水就留给下游!”

    李德裕悻悻地说:“成吧。”

    双方谈好了条件,又各自去跟两个生产队的主要干部进行协商。

    事情只能这样。

    李德裕对大李庄的人喊道:“来吧,大李庄的同志,立刻组织人手,拆除非法拦水坝!恢复河道自然流向!”

    宋林文那边也说:“小李庄的同志,赶紧回家准备打水,后面大李庄的人不会取水了,剩下的水都会正常流入下游。”

    “至于清水河河水具体分配方案,指挥部会立刻派人核查河道水量,并依据旱情和作物情况,制定公平的分水方案!”

    命令清晰而有力。

    在包队干部和小李庄主要干部现场监督和协调下,大李庄的社员们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默默地上前,开始拆除那道刚刚垒起、寄托了他们短暂希望的土坝。

    水流汹涌地向下游流淌。

    小李庄的男女老少急忙将准备的水桶水盆送入河里,小伙子半大小子则不管不顾穿着裤衩跳入河里。

    另外也有几个抽水机悄悄地放入河道里……

    这场极可能酿成流血冲突的群体性事件,在干部包队机制的关键介入下,被成功化解在初发阶段。

    事情层层上报,最终形成了一份详尽的书面报告,摆在了韩兆新那张堆满文件的办公桌上。

    这份报告旁边,还摞着几份来自不同区县的类似报告——都是关于包队干部及时介入,成功化解抢水纠纷的案例。

    韩兆新带着报告正好去开会,几个领导分了报告互相传阅。

    韩兆新看完了小李庄和大李庄的冲突事件后忍不住点点头,脸上露出一些笑意:

    “好啊,咱们的干部关键时刻顶得上!李德裕这位同志,早就听说过他办事有一套,这次确实没掉链子!”

    “是啊,韩指挥,”张成南看到顶头上司开心了,赶紧捧哏,“这里的几次冲突能平息,包队干部在现场起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没有他们在第一时间介入、亮明身份、宣讲政策、协调矛盾,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他想起自己局里那个差点逃避下乡的李德裕,心里也是一阵欣慰。

    算这老小子没给自己丢脸,否则回来非办他不成。

    郑国栋也感慨地点点头。

    他刚从下面检查回来,本来是按照省里要求进行干部风气检查,顺路也在农村进行了抗旱工作的检查。

    海滨市的情况在全省来说是最好的,抗旱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且大有效果,农民们日子过的困难却不至于像以前的大旱之年般过不下去。

    他打开笔记本说:“我这两天接连跑了几个县,情况基本一致。”

    “自从包队干部下去这一个多礼拜,从基层反馈上来的情况来看,现在跟以前简直天壤之别。”

    “过去那种三天两头因为抢水打架斗殴、甚至动家伙的恶性事件,几乎绝迹了!下面公社派出所、县公安局的同志,压力一下子减轻了大半!”

    他拿起桌上一份县治安局送来的报告,指着其中用红笔划出的句子说道:

    “你们看,这是安果县治安口主官孟革新同志给我的报告。”

    然后他又念了起来:“包队干部驻村,如同在基层安装了稳压器和报警器,治安纠纷发生率下降百分之九十以上……哈哈。”

    “孟革新这同志还异想天开地问,说这么好的政策,能不能以后长期搞下去,让干部包队驻村常态化?”

    “哈哈哈!”韩兆新也爽朗地笑起来。

    作为主要领导,当初他们是强行推进的这个政策,受到了各级干部很大的抵触。

    现在政策能够起效,包队干部能够让群众满意,这让他们很爽。

    不光干了实事,还拿到了政绩。

    笑了两声,韩兆新摆摆手:“这个老猛,他想得倒美!干部包队,是战时状态下的战时机制,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办法。”

    张成南却放下报告后感兴趣的说:“韩总,也别这么说,我也感觉这政策可以长期推行。”

    韩兆新收敛笑容看了他一眼。

    你感觉不准!

    不过最近抗旱工作卓有成效,张成南也是有功劳的。

    这样他就给对方分析说道:“为什么只能特殊时期用?第一,没人愿意长期下乡。”

    “像钱进、魏得胜这样的好干部有,但大多数干部,包括我们在座各位,习惯了城里的生活条件和机关工作,长期扎在乡下不现实。”

    “第二,”他指了指墙上挂着的大幅‘抗旱不分你我’宣传画下面的日历,“国家还不富裕,财政负担不起,把这么多干部长期留在乡下,工资、福利、补贴,哪一项不是钱?”

    “这会造成严重的冗员问题,给财政制造巨大压力。这和新时期的精简高效背道而驰。所以啊,这只能是‘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

    张成南作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原来是这么回事,还是韩总您思考的全面,我呀,头脑还是有点简单了,还是得向您和国栋领导学习。”

    韩兆新淡然一笑,对这种马屁很不感冒:“我们都要学习,领袖同志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

    “我们尤其要向钱进同志学习,他可真是好同志。”郑国栋满脸赞赏。

    “要不是有他在一线扛着,咱们这个抗旱工作,现在绝不会有如今的成果!”

    韩兆新也长叹一声:“是啊,谁能想到今年旱情来的如此突然?”

    办公室里一时安静下来,只有吊扇的嗡嗡声和窗外知了不知疲倦的嘶鸣。

    领导们的目光投向窗外,天空依旧骄阳似火,灼热的空气似乎让远处的景物都在扭曲。

    这场与旱魔旷日持久的较量,远未结束。

    张成南点燃一支香烟,打破了沉默:“韩指挥说得对。这场大旱,来的突然,它不仅是在考验我们对抗自然的力量,更是在锤炼我们整个基层组织的神经末梢,考验我们的组织力、执行力和凝聚力。”

    “不过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以前市里的命令到了县里可能就弱了三分,到了公社大队,更是层层衰减,现在呢?”

    他弹了弹烟灰,“‘干部包队’这根线,就像在指挥部和每一个最末梢的生产队之间,直接架起了一条电话专线。”

    “指挥部的声音能一杆子插到底,基层的实情也能第一时间反馈上来。这根线,就是共克时艰的关键纽带。”

    “所以我认为它虽然不能常用时时用,可以后到了有必要的时候,我们有经验了,也有具体的工作路径可以借鉴了,下一次再要使用这根线,一定能做的更好。”

    郑国栋用力点头:“没错,小李庄大李庄这件事,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过去那种信息不通、互相猜忌、各自为战的情况,被有效扭转了。”

    “矛盾在基层萌芽状态就被包队干部发现、化解,避免了事态扩大和资源内耗。这‘非常之策’,在当下这个‘非常时期’,确实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韩兆新坚定的对郑国栋的观点进行肯定:“所以,我们更要坚定不移地把‘干部包队’推行下去!”

    “接下来力度还要加大、范围还要扩展,第一批下去了,第二批、第三批要跟上,让更多有经验、有觉悟、能吃苦的同志,尤其是老党员、老同志,把根扎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这是我们打赢这场抗旱救灾硬仗的关键一招!”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