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科学抗旱,新技术展示 (第2/3页)
世纪款新型技术。
商城买到手的是中文版,他用翻译工具加班加点干成了英文版,再由打印机印刷装订成册交付给上级单位。
你们自己翻译去吧!
这方面他不担心会引起有心人的注意,钱进现在的工作便利性太大了。
他的工作岗位就是跟国外的新技术、新设备直接接触,所以对于他展示出来的国外先进工艺与技术,领导们都是默认应该的。
另外。
社会上开始出现所谓的‘香功大师’了,所谓的‘气功热’开始出现端倪。
能出现这个社会现象,原因很复杂,其中有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八十年代人的盲目崇拜心理很严重。
钱进现在就被很多人盲目崇拜了,甚至他发现,连王振邦这种身居高位的领导都崇拜他……
一直以来,王振邦对他这边都非常支持,钱进以为他是爱护自己这个晚辈,或者佩服自己的能耐。
结果慢慢的他发现了,王振邦是有点崇拜他!
钱进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
他从国外搞到新技术、新工艺的时候,偶尔会模糊来路,显得高深莫测。
这不会引起刨根问底或者怀疑,而是让人对他的能力、路子、渠道更是崇拜。
再一个,现在社会的主流是抗旱,没有人还有心思去想别的。
所以等他把这资料交给国家,如果国家能在短时间内展开生产,那北方的抗旱工作会进行的轻松很多。
就拿滴灌技术来说。
这项技术发展历史得往年推二十多年,五十年代以色列那边就开始搞这个了。
国内也从五六年前开始研究这项技术,奈何进展不大,75年的时候国家从墨西哥引进了两套滴灌设备想开展逆向破解性研究,结果被特殊的时代给打断了。
等到1977年,边疆农垦科学院的专家开展了园艺作物滴灌技术的试验研究,但他们研究方向是使用塑料管进行滴灌,这就导致了造价高昂和推广困难等因素。
最终滴灌技术已经进入国内,却不被重视也没有实际应用工作上的突破。
钱进带来的就是这个,他这边给出了实际应用方面的突破性技术。
再次核对过内容没问题,随即,他从抽屉里取出一个厚厚的牛皮纸档案袋,将文件全装了进去。
魏清欢来给他送绿茶。
钱进伸手一片丰腴绵软,然后感慨:“红袖添香啊。”
魏清欢这次没拍开他也没骂他不正经。
钱进这段时间着实忙坏了,都没空去骚扰她了。
魏清欢对钱进精力只有一个评估方式,那就看他交粮频率。
只要高于一天两次就说明他闲的蛋疼,只要低于两天一次就说明他确实忙。
而钱进这次都已经老实三天了。
他将茶水喝掉,决定今晚把三天缺失的存粮全给补上……
第二天上午的会议室里,领导干部们看着钱进那眼窝深陷、眼袋乌青的样子忍不住感动。
韩兆新更是忍不住拍拍他肩膀叮嘱说:“小钱,别这么拼命。”
“这抗旱战役是持久战,不能太着急,你悠着点,一定要注意休息。”
“昨晚几点睡的?早上几点起的?”
钱进估摸了一下:“大概是一点钟睡的,早上六点起的。”
韩兆新也估摸了一下。
五小时确实睡得有点短,可是年轻小伙子,也不至于熬成这样吧?
他昨晚也差不多是睡了五个小时的。
不过他又想了想,估计是年轻人心事多、压力大,不像他是老干部,已经习惯了承受沉重的民生压力。
于是他说:“这次的工作将会是你工作过程中一次宝贵的经历,你抓住机会好好体验、好好学习是对的,却也要好好休息。”
“这样,中午我给你批一个小时,不,一个半小时的睡眠时间,你中午必须补觉。”
钱进一听欣然答应。
确实得补交补充亏空精力。
他这么痛快答应,把韩兆新给整的一愣一愣。
二把手感觉自己看不透眼前这年轻人。
秘书过来点点头。
下一场会议准备好了,钱进还是主角。
几位分管农、水、科、技的领导及少数技术专家围坐在一间小办公室里。
这种时候不必走流程更不能打官腔,上场就直入主题。
钱进不客气,打开公文包将一些照片、图片贴到了墙上,开始讲解滴灌技术:
“各位领导滴灌是怎么回事,大家大概知道,起码有印象,那我不从头说了,我直接说重点。”
韩兆新是唯一一个不了解具体情况的,不过他不需要了解,他的秘书了解,给他低声在耳畔快速讲了一下。
他点点头。
钱进往下说:“滴灌这种灌溉技术在50年代就诞生了,发明家是个犹太人,他将此项技术带回以色列的内格夫沙漠地区,并应用于温室内的灌溉。”
“然后这项技术发展很快,从60年代初期开始,它在以色列、美帝国加州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主要应用于水果及蔬菜的灌溉。”
韩兆新继续点头:“从这个推广速度来看,这项灌溉技术是有实际应用意义的。”
钱进说道:“对,韩指挥说到了点子上,滴灌的用水效率高达95%以上,咱们国内现在通用的地表灌溉水呢?实不相瞒,30%!”
“为什么滴灌的用水效率这么高?主要归因于管道无输水损失,管理得当的情况下可无深层渗漏,无地面径流损失,直接入渗于根区使得植物棵间蒸发损失极小。”
“还有我必须扯一句题外话,滴灌的优势不仅在于用水效率极高,还能够利用滴灌系统进行施肥,可依据植物在不同生长期的需肥要求,精准地随灌溉水施入不同的肥料——这就是国外现在研究的主流,水肥一体化!”
“所以使用灌溉技术种植农作物,可以使作物生长始终处于最优的水、肥环境中,提升作物的品质。”
一位农业专家点点头:“钱副指挥说的很对,实际上我们研究所认为,滴灌将是未来全球发展最为蓬勃的灌溉技术,应该到了21世纪,全球发达国家都会采用这种灌溉技术。”
韩兆新还是点头但不表态,只对钱进说:“说说现在的可应用性,咱们国家为什么一直没用呢?”
钱进说道:“因为咱们研究方向不对。”
他指向墙上的照片:“这是75年首都农科所牵头搞的第一代滴灌管道,关键问题就在这里——他们用的管材主要是成本极高的硬质工程塑料!”
今天会议是提前就通知过的,并非是临时开会,所以才能把相关行业专家给召集起了。
刚才说话的农研所专家便准备了一截国产的硬塑料细管进行展示。
钱进见此也拿起提前准备好的现代化滴管软管,这是一截颜色更深也更柔软的橡胶管样品:
“正好,这两款样品之间可以进行对比。”
“大家看,硬塑料管要铺设到田间,需要大量标准化的接头和铺管机械配合。”
“这样不仅设备本身成本高昂,安装和维护更是难以在普遍分散的小农经济下推广,造成了卡住我国滴灌技术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