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 院士名额?HFOB结构!李绪武:抠个吧唧的老板! (第2/3页)
“湾积电刚和苹果签订了A8处理器的代工协议,目前星源科技与湾积电、山星之间,还存在两代的技术代差,你帮我追平,年底我会拿出10%的净利润,当作星源科技的分红。”
陈延森缓缓说道。
10%的净利润分红!
梁劲松握着手机的手猛地一紧,呼吸都顿了半拍。
尽管沪城分公司的产能有限,但一年也能生产5000万颗芯片,净利润起码也有2亿美币,10%相当于2000万美币。
“老板放心!我这就把团队分成三个攻坚组,一组盯着量产良率稳定,一组拆解A8处理器的工艺参数,最后一组负责专攻20纳米的蚀刻技术!年底之前,我保证让星源科技的工艺追上他们!”
梁劲松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立即回应道。
陈延森听后,嘴角勾起一抹淡笑,轻飘飘地说道:“不用这么激进,技术研发讲究稳扎稳打。设备商和材料商,公司会出面解决,你只管专心搞技术突破。”
“好的老板。”梁劲松回道。
随后,两人聊了十几分钟工艺流程的改良细节,这才挂断电话。
陈延森放下手机,走到水吧前,从冰柜里取出一瓶芒果汁,轻轻抿了一口。
“陈延森,你果然是个变态!谁家好人会把芒果汁往这儿倒呀?别咬,疼!”
脑海中不禁闪过一幅画面。
可是王子嫣嘴上虽然骂得凶,却还是满足了他的小癖好。
陈延森笑着摇了摇头,将这些翻涌的记忆重新压回内心深处。
与此同时。
华芯国际仍在攻关从高通手中获得的Poly-Sion技术,但受限于工艺瓶颈,良品率始终难以突破50%。
要知道,良品率过低意味着根本无法量产;无法量产,就谈不上商业化;而没有商业化利润作为支撑,华芯国际便很难拥有强劲的研发动力。
毕竟,谁会愿意做不赚钱的事呢?
更何况,良品率过低还会导致生产成本上涨,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上注定没有竞争力。
比如一颗28纳米工艺的天工 A100芯片,湾积电的制造成本是8美币,华芯国际却要16美币,谁愿意掏钱买单?
欧美半导体协会在得知星源科技掌握非球面反射镜的抛光与镀膜工艺后,立刻委托联发科的张维力担任中间人,提出要将此前禁售的NXT 1980i光刻机卖给陈延森。
说白了,他们无非是想让星源科技滋生“研发不如购买”的想法。
从成本角度看,这种选择确实有诱惑力,换成华芯国际,大概率会欣然接受。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陈延森根本不在意研发成本的投入。
反而,参与研发的人员越多、研发经费投入越高,他能获得的收益就越大。
“李总,批次报告出来了,良品率53.7%!”
助理推门而入,将一份文件放在华芯国际技术研发副总裁李绪武的桌子前。
“哎,我们被高通坑了,Poly-Sion技术方案的栅泄漏情况太严重了,在性能和功耗方面,都不如HKMG的高k值、后栅极工艺。
哪怕实现了28纳米制程的量产化,生产出来的芯片,都不如山星和湾积电。”
李绪武瞥了一眼报告,忧心忡忡地说道。
这帮老外阴得很!
故意拿出有问题的技术方案,领着华芯国际走弯路!
可让人无奈的是,弯路再难走也是条路。
若没有高通提供的技术,华芯国际连方向都摸不着,只能在黑暗里瞎摸索。
“李总,我们的优化速度很快,去年的良品率不到30%,今年都快接近及格线了。”
助理站在一旁,耐心劝慰道。
“可及格线有什么用啊!”李绪武苦涩地说道。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湾积电在20纳米制程领域,早就具备了量产能力。可惜梁劲松被星源科技挖走了,要是他能来华芯,凭他在湾积电、山星的从业经验,再结合欧美的技术底蕴,肯定能在2015年之前,搞定28纳米制程的商业化。”
“李总,星源科技给梁劲松开了500万美币的年薪,刘总他,怕是舍不得。”
助理压低声音,大着胆子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