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27万外卖员!你像个....圣人!接手三洋电器? (第2/3页)
有很多,但显然不是为她这样只有高中学历的人准备的。
几经碰壁,她也认清楚现实。
工厂流水线的工作一大堆,交点介绍费就能进去,一个月能赚三四千,但中介一听,她还要带上女儿,顿时眉头直皱,把她给淘汰了。
开什么玩笑!
这里是工厂,不是幼儿园,也不是善堂!
餐厅服务员、服装店导购员和商场保洁的工作,她也都试过。
可服务员要值晚班,没人帮她看孩子;
导购员需要站满全天,哪怕女儿坐在角落里,老板依旧嫌她碍眼。
保洁工作倒是时间灵活,把女儿放在储物间就行,可工资低得可怜,一个月三千块。
最后,在她走投无路之际,知道了外卖员这一行业。
虽然没经验,但她还是咬咬牙,拿出为数不多的积累,买了一辆电瓶车跑起了美团外卖。
在熟悉了一段时间后,她才知道筷跑的待遇更好,所以又干起了筷跑兼职骑手。
一开始,由于不熟悉路线和小区楼栋分布,经常找不到客户所在的单元楼。
罚款扣钱,被客户辱骂也是常有的事。
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女儿坐在电瓶车前面的小板凳上,裹着厚厚的棉袄,手里攥着小热水袋,陪着她一家家取餐、送餐。
遇到下雨天,她就把女儿护在雨衣里。
有一次冬天雪下得大,路面结冰,她为了赶时间差点摔车,尽管女儿被吓得紧紧抱住她的腰,但还是小声安慰道:“妈妈,我们慢慢骑,不着急,有雨婷在呢。”
这也是梁月能坚持下来的动力。
特别是最近一个月,她终于转成了筷跑全职骑手,每个月底薪1800元,公司还给交社保,配送费和冲单奖励也都高了一大截。
母女俩的生活肉眼可见地在变好。
每个月360元住房补贴、200元交通补贴、200元员工商城购物金和500元餐补,看上去不多,却让梁月彻底告别了捉襟见肘的日子。
滴滴哒哒——!
沪城的雨,又急又密!
直到一点四十,梁月才忙完午高峰,一共送了19单,可能是没吃饭的缘故,可能是爬了太多楼梯的缘故,她的两条腿都在打颤。
全职的收入高、待遇好,可高峰期的单子多得惊人,没点体力还真吃不消。
几分钟后,梁月在路口右拐,远远就看见了一间筷跑食堂。
“妈妈,到食堂了!”杨雨婷咽了咽口水道。
“饿了吧?中午想吃什么?”
梁月停下车,笑着问道。
“妈妈,我不饿。”杨雨婷口是心非地回道。
实际上,她早就饿了,但又不敢出声,生怕耽误妈妈工作。
梁月心头一软,拉着女儿的小手,推门进了食堂。
“梁姐!”
“安南姐姐!”
梁月还没来得及回应,女儿就挣脱了她的手,朝着李安南小跑过去。
“哟,小雨婷,又陪着妈妈一起送外卖呀。”
李安南揉了揉杨雨婷的脑袋说道。
“我不是小雨婷,我今年三岁了,是大孩子了。”杨雨婷一板一眼地纠正道。
梁月冲着李安南说:“安南,我先打饭,帮我看着她点。”
“梁姐,你去吧,雨婷乖得很。”
李安南摆摆手说道。
她在筷跑食堂干了两个月,已经逐渐融入了团队。
这时,店内一名正在吃饭的客人,在梁月和杨雨婷的身上看了看,随即起身走过去说道:“您好,我是《新闻坊》的外景记者,能耽误几分钟,做个简单的采访吗?”
“采访?”梁月端着餐盘,微微一愣。
“对的。”记者点了点头。
《新闻坊》是沪城本地的一档民生新闻节目,主要报道寻常百姓的生活点滴,比如说弄堂里的邻里纠纷、社区新政策的推行效果等。
他见梁月带着三岁的女儿送外卖,立马意识到,这是一个不错的新闻。
“如果节目效果好,我可以帮您申请200到1000元不等的费用补贴。”
记者见梁月面露迟疑之色,连忙补充道。
“好吧。”梁月思索片刻,看在钱的份上,她应了下来。
反正午高峰过后的单子少,正好也是休息时间。
记者见梁月答应,立刻从随身背包里拿出录音笔和笔记本,在她对面的空位坐下,笑着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