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一十一章 三国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三百一十一章 三国杀 (第2/3页)



    大明正统十四年,瓦剌首领也先率领大军南下,先是在土木堡击溃明军主力,俘虏明英宗朱祁镇,随后长驱直入,接连攻破居庸关、紫荆关等重要关隘,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北京城下。

    彼时,大明京师危在旦夕,若不是于谦挺身而出,力排南迁之议,紧急调集兵力、整饬防务,以残兵弱旅死守北京城,恐怕明朝的国祚早在那时便要中断。

    即便此次危机暂解,蒙古各部的袭扰也未止息,此后的嘉靖年间,蒙古骑兵还曾再度包围北京,在城郊烧杀劫掠多日才退去。

    还有历史上的蒙古人,他们崛起时,从漠北草原出发,以席卷之势横扫欧亚大陆,不仅轻松突破长城防线,更直接灭了金朝,将整个中原纳入版图。在那时的蒙古人眼中,长城不过就是一堆砖石,根本就抵挡不住他们的铁蹄。

    由此可见,无论是燕云的险峻,还是长城的坚固,都无法从根本上遏制游牧民族南下的脚步——生存环境的压力、对资源的需求,使得游牧民族始终对中原虎视眈眈,即便一时的防线能暂缓冲击,却终究挡不住历史长河中反复上演的南北碰撞。

    大宋的历代皇帝和很多人都认为燕云地区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

    可事实却证明,占据燕云,也未必能换来长久的和平。

    对此,赵俣有着清晰的认知。

    所以,即便收复了燕云地区完成了大一统,赵俣仍旧不敢懈怠。

    只因赵俣要面对的金国和蒙古,绝对要比历史上的大明面对的蒙古和满清更强,更难以对付。金国的弓箭,蒙古的铁骑,都是令人胆寒的存在。他们如同草原上的狼群,狡诈、凶狠、贪婪,时刻准备扑向猎物。

    而大宋,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以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威胁。

    赵俣喝完醒酒汤,望向窗外,夜色已深,但燕京的灯火依旧辉煌。这座古老而坚韧的城池,见证了太多的战争与和平,繁荣与衰败。如今,它终于成为了大宋的领土,但赵俣知道,这并不意味着永久的安宁,而是新的挑战。

    见赵俣没醉,一时之间也没有要睡觉的意思,萧普贤女便请示道:“蔡参政言,明日朝廷便要于新收复的燕平地区颁布改服令、留头令及改汉令,必有一些辽人不愿更改旧习,辽廷欲引这些辽人押运粮草辎重北上抗击女真,只是,今辽国既无粮草又缺兵甲,前线粮草也已所剩无几……”

    在收复燕地五州、平滦营三州等燕平地区之前,大宋已经收复了青唐地区、西夏、燕云十一州,早就有了很丰富地治理新收复地区的成功经验,如今大宋只要照搬这些成功经验,并且按部就班的实施即可。

    事实上,辽国方面一直试图说服赵俣,接受他们制定的南北两院制,来治理燕平地区。

    可赵俣鸟都没鸟这些辽人。

    赵俣很清楚,这些辽人之所以想让赵俣用南北两院制管理燕平地区,那是因为他们还幻想将来可以收复燕平地区,甚至是收复整个燕云地区。

    而一旦赵俣用管理燕云十一州的方式管理燕平地区,辽国就会像彻底失云燕云十一州那样,彻底收复燕平地区。

    赵俣又不是善男信女,怎么可能接受辽国的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当然,一码归一码,那些不愿意彻底融入大宋的辽人,离开燕平地区北上,既可以消除大宋治理燕平地区的隐患,又能更好的消耗金国的国力,这赵俣肯定会支持。

    所以,赵俣想了想,说:“先给辽国五十万石粮食、五万兵甲好了。”

    萧瑟瑟吞吞吐吐地说:“前线已有大几十万辽军,这五十万石粮食,只怕杯水车薪,无法支撑辽军长久抗击女真。”

    不算民众,仅前线那几十万辽军,一个月就得消耗掉三四十万石粮食,这么一看,这五十万石粮食最多也就够前线的辽军吃两个月的。

    这也就难怪萧瑟瑟会觉得赵俣给的粮食太少了。

    赵俣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