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零七章 收复燕京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三百零七章 收复燕京了 (第2/3页)

陷后,草原地区的畜牧业被金军破坏,燕京的农业、商业收入成为辽国维持军队和官僚体系的核心财源。

    而平滦营三州位于燕京以东、渤海湾西岸,是连接燕京与辽东的关键节点,其价值聚焦于防御缓冲与资源连接:

    平州是三州核心,自古为幽燕之东门,北接燕山、东临大海,地势险要。辽国在此设平州节度使司,驻军数万人马,作为燕京的东部盾牌——若金军从辽东西进,平滦营三州可依托滦河、青龙河等水系迟滞敌军,避免燕京陷入两面夹击。

    历史上,金军攻打平州时,守将张觉曾凭借三州地形顽强抵抗,为燕京争取了数月的防御准备时间。

    平滦营三州还控制着两条关键通道:一是陆路“榆关道”(从平州经山海关至辽东),二是海路(从营州港至辽东半岛)。辽中京失陷后,辽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与燕京的联系,完全依赖这两条通道。三州的存在,能让燕京获得辽东方向的少量兵员、马匹补充,同时通过海路从辽东转运盐、铁等战略物资,维持战争潜力。

    平滦营三州又是渤海湾沿岸的“鱼盐之乡”,平州的盐业、滦州的铁矿、营州的渔业均十分发达,其产出可补充燕京的资源缺口。

    此外,平滦营三州自唐末以来就是汉民聚居区,人口约二十万,既是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也是辽国募兵(尤其是汉军)的重要来源,对弥补中京失陷后的人口流失至关重要。

    燕地五州与平滦营三州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双核联动的防御体系:燕京作为“主堡”,承担政治与核心防御功能;平滦营三州作为“侧翼屏障”,保障东部安全与资源通道。

    这种协同关系,让历史上辽国在中京失陷后仍能维持近两年的抵抗,直到燕京被金军攻占、平滦营三州降金,辽国的残存势力才彻底失去立足之地,最终走向灭亡。

    简而言之,对此时的辽国而言,燕京是“生存的灵魂”,平滦营三州是“生存的筋骨”,两者共同构成了其最后的“生存地盘”。

    这也就不怪很多辽人舍不得将燕平地区给赵宋王朝了,实在是没了这里,他们就等于是无根的浮萍。

    萧普贤女早就料到了,有些辽人会反悔,所以,耶律敖卢斡刚登基,她就以前线战事紧急为由,令耶律大石和萧干各率领两万人马立即去增援前线。

    萧瑟瑟知道,萧普贤女在施展调虎离山之计。

    好吧,其实所有人都知道萧普贤女在施展调虎离山之计。

    可金军继续驰骋南下,已经快突破辽军的防线了。

    这个消息,令辽国的朝臣们一下子慌乱起来,他们也知道,不得不派军队去增援前线了。

    于是,萧普贤女将燕京地区的所有辽军大概两全都交给了萧干,让他立即率兵北上。

    同时,萧普贤女将燕京城的国库打开,又招募了两万辽军,让耶律大石带着北上。

    萧干和耶律大石很清楚,他们将燕京的兵马全都带走,是为了给宋军腾地,等他们再回来,燕京就易主了。

    可给赵俣当了近十年幕僚的萧干和耶律大石,十分清楚,赵俣对燕平地区势在必得,尤其是在金国越来越强、辽国越来越弱的情况下。

    也可以说,赵俣不认为辽国能守得住燕平地区,所以,他必须先将燕平地区牢牢地抓在手上。

    为此,如果不能用政治手段收复燕平地区,赵俣一定会动用军事手段来收复燕平地区。

    这才是赵俣亲自率军北上的原因。

    而一旦赵俣用军事手段收复燕平地区,那么辽国可能就失去了利用价值,赵宋王朝或许就不会再跟辽国联合了。

    那样的话,辽国可能会彻底失去复国的希望。

    基于此,萧干和耶律大石觉得,将燕京的兵马带走,其实是在帮助辽国。

    所以,萧干和耶律大石欣然领命,率领燕地的军队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