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张纯又开始搞事了 (第2/3页)
的儿子真有些苛刻了,全部从基层做起,那些文不成武不就的皇子连最基本的爵位都没有,那他们就等于是直接变成平民了。
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没有过的。
但赵俣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他的生育能力实在太强了。
他现在才二十八岁,就已经轻松打败了汉中山靖王刘胜。
照目前的情况来看,他最后都有可能打败摩洛哥苏丹穆莱·伊斯梅尔成为人类史上拥有最多子女的人,甚至都有可能拥有上千个儿子。
这赵俣要是不实施功封和递降袭爵,要不了几代,自己的子孙后代就会成为赵宋王朝最沉重的包袱。
到那时,当政者砍这刀,一定会比赵俣狠多了。
与其这样,不如赵俣亲自动手。
这样一来,赵俣的儿子,至少可以像清朝的亲王皇子贝勒那样,从政的从政,从军的从军,经商的经商。
当然,赵宋王朝的规定是,军政分家,从军的就不能从政,从政的就不能从军,从军的和从政的更是不能经商。
赵宋王朝对宗室(包括皇子)的行为有严格规定,强调皇子、宗室应专注于“务正业”(如参与军政事务、维护宗族秩序),严禁从事商业等“末业”,以防其利用特权与民争利,损害赵宋王朝的统治根基。
——没有爵位的皇子、宗室不在其列,也就是说,皇子、宗室只要没有爵位,想去从商,也未尝不可。
不过,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皇子、宗室作为皇族成员,地位尊贵,很可能会视商业为“贱业”,直接从商会被视为有失身份,违背宗法礼教,因此,他们会讨厌经商。
但话又说回来,大多数人都逃不过真香定律,部分皇子、宗室也可能通过间接方式涉足商业,比如:
委托家奴、亲信经营店铺、当铺等,自己幕后获利;亦或者利用特权垄断某些行业(如盐业、茶叶贸易);还有可能会通过授权、参股等方式获取收益。
但这些行为多属于私下操作,且常被朝廷禁止,并非普遍现象。
总体而言,直接从商不符合皇子、宗室的身份定位和制度规范,但他们要是真偷着经商赚钱,朝廷多半也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像清朝的亲王皇子贝勒那样。
简单来说,赵俣推行的这套皇子、宗室管理制度,基本上就是张纯参考清朝的亲王皇子贝勒管理制度和沙特的亲王管理制度所搞出来的——前者为主,后者为辅。
有人可能会问,赵俣这么多儿子,中间肯定会有那种文不成武不就的,赵俣真就不管他们死活,让他们跟普通平民一样?
怎么可能。
首先,只要是赵俣的儿子,稍稍努努力,怎么都能混上点爵位,毕竟,他们小时候接受的可是最精英的教育——赵俣是没管过他们的教育,但他们的母亲,哪个不望子成龙?
而要是赵俣的一些儿子,真就文也得不到爵位、武也得不到爵位,他们也绝对不会混得太差——他们可是皇子,身后的资源多到数不清,干点什么,都肯定能富裕一生。
再者,赵俣说不让朝廷管自己这些不争气的儿子,又没说自己不管。
赵俣手上有那么多赚钱的项目,随便给自己的儿子们分点干股,也足够他们几世衣食无忧了。
说起来,赵俣也挺无奈的,他既要当好这个皇帝,为赵宋王朝的安稳和传承考虑,也得为自己射出去的东西负责——谁让他还是一个父亲呢。
而且,赵俣早就想好了,这要是还不能解决好所有问题,那就对外扩张,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出去,让他们离开赵宋王朝去外面建立诸侯国,这总归没问题了吧?
不过话又说回来,就算是出去建立诸侯国,赵俣也不能把自己的那些废物儿子派出去,不然,就是在为别人做嫁衣。
所以,哪怕是赵俣的儿子,他们的未来到底如何,也得看他们自己争不争气。
简而言之,在赵俣和一众大臣商量好新的皇子、宗室管理之法后不久,赵俣的第一批三十几个儿子(包括太子赵寿)就出阁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