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0264章:皇差重,赈灾轻!蔫坏太监王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最新网址:wap.4xiaoshuo.org
    第0264章:皇差重,赈灾轻!蔫坏太监王岳 (第1/3页)

    七月二十三日。

    南直隶巡按御史曹正与苏州府、松江府、应天府三府知府接连呈递急奏,称三府之地遭遇巨大水灾,田亩民宅淹没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地方正在紧急救灾。

    小万历知晓后,在张居正的建议下,立即下旨给南京守备兼领中军都督府事,魏国公徐邦瑞和南京镇守太监王岳,命令他们立即组织人力、物力救灾,启用南直隶常平仓筹备粮,救济灾民,防止流民成盗以及瘟疫的发生。

    苏州、松江、应天三府,皆属南直隶直管。

    南直隶虽也设有六部,但总领一切的其实是南京守备官外加守备太监,南直隶所有官员都在他们的监管之中。

    沈念听闻此事后,甚是揪心。

    目前,苏州、松江、应天地界的早稻处于待收割状态,中稻刚刚拔节,此时发洪水,无疑将导致三地受灾的百姓颗粒无收。

    对百姓而言,水灾比旱灾更加可怕。

    洪涝所过之处,淹田淹房,几乎会摧毁一切。

    许多底层百姓可能努力数载才能盖起三间土房,才能买得起一头耕牛,才能置办一批像样的农具。

    但大水一冲,他们将一无所有,更悲惨者,甚至是家破人亡。

    许多侥幸活下来的百姓,若无朝廷救济,年轻力壮者大概率会成为流民盗贼,而年老体弱者即使能乞讨一口吃的,也大概率熬不过这个冬天。

    另外,若发生瘟疫,问题将会更加严重。

    ……

    这几日,沈念一直都待在户部衙门。

    南直隶官员的受灾奏疏抵京后,通政使司都会抄录一份到户部,然后令户部根据地方官的汇禀情况,对灾情减免赋税进行定级,即全蠲、半蠲、蠲三分之一。

    另外,若地方储备粮不足,还需户部拨赈灾银,以及根据地方提供的灾情册和仓储盘点册,确定赈灾银的数额与功用。

    接下来的几日,南直隶诸官的灾情奏疏不断呈递到京师。

    三府地界依旧在下雨。

    受灾情况比初次汇禀时要严重得多,并且由于雨势过大,堤坝决口,造成的伤害也越来越大。

    除了灾情实况汇报外,还汇报了地方官施行的一些措施。

    比如:以工代赈,征调灾民抗洪救灾;召集地方商贾,募捐粮食救济灾民等。

    其中,南京礼部尚书张四维的表现甚是抢眼。

    其自掏腰包,在城外搭建粥棚,救济灾民,而后又命南京礼部的胥吏兵卒搭建数个流民棚,供流民居住。

    虽有作秀的成分,但毕竟是在为灾民做实事。

    ……

    这一日,入夜。

    南京城,中军都督府(即南京守备府)。

    南京守备兼领中军都督府事魏国公徐邦瑞、南京守备太监王岳与苏杭织造太监孙隆三人,坐在前厅,全都黑着脸。

    这三人,看似以魏国公徐邦瑞为尊,其实就属他的地位低。

    守备太监王岳是天子近侍,代表的是皇帝权威,徐邦瑞虽有爵位,但在他面前只能俯首称臣。

    至于苏杭织造太监孙隆,乃文书房太监出身。

    当下手握苏杭织造这个肥缺,地位不弱于司礼监秉笔太监。

    王岳资历比孙隆要浅且小万历对孙隆更器重,故而三人目前的地位排名是孙隆第一,王岳次之,徐邦瑞居于末席。

    三人的脸色之所以皆不好看。

    乃是因当下,苏州、松江、应天三府的常平仓内根本没有什么存粮。

    依照三个月前他们呈递给朝廷的常平仓储备粮账册显示,仓内存粮还有五万石,但目前,连五千石都没有,根本不足以救灾。

    仓内无粮的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擅自挪用储备粮,补去年收税不足之粮。

    去年南直隶收税不足,魏国公徐邦瑞和南京守备太监王岳为了考绩与脸面,从其他地方买粮补足,然后今年又将常平仓储备的春粮卖出一些回本,还小赚了一笔,若无灾情,今年明年收税时动些手脚,两年就能将储备粮的窟窿补足,可惜出了水灾。

    其二,江南织造太监孙隆为准时完成皇差,挪用储备粮,用来购买生丝和纺织机。

    因皇差高于一切,外加也能沾上一点功绩,魏国公徐邦瑞和守备太监王岳便默许孙隆挪用储备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4xiaoshuo.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