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59章 此策旦夕将成,旧恨旦夕将雪,无须多问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259章 此策旦夕将成,旧恨旦夕将雪,无须多问 (第2/3页)

,伴着一股焦糊的怪味。

    他望着柳隐:“将军…我们这般辛苦……究竟有没有用?”

    柳隐没回头,声音斩钉截铁,不容置疑:“此策旦夕将成,夷陵之恨旦夕将雪,无须多问!”

    那司马闻得此言,原本趋近于无神的目光再度炯炯亮起。

    柳隐见状,先是顿了顿,而后声音稍稍放缓了些:

    “老规矩,十人一组!

    “各自散开十步,寻背风干燥处掘灶!动作快!”

    命令一下,原本死气沉沉的队伍被注入了些许活力。

    将士们挣扎着起身,迅速散开。

    两名士卒用环首刀小心地铲开一块地面上的草皮,尽量保持草皮的完整,轻轻放到一边。

    另一人用短戟向下挖掘,挖得极为讲究,并非直上直下,而是先向下挖一尺深,形成一个主灶膛,而后向侧面斜着掏出一个细长的通道,通道末端再向上轻轻掏开一个仅容竹管通过的出烟口。

    整个灶坑,呈现出一个古怪的“L”形。

    很快,一名老卒从背囊里取出一截早已准备好的空心老竹,小心地插入侧面的通道,竹口正好接在出烟口上。

    另一人,则将刚才铲起的草皮仔细地覆盖回灶膛上方,只留下一个比陶罐略大的投柴口。

    那枚空心竹管的另一端,则被引到几步以外,一丛茂密的蕨类植物的下方。

    管口处,还用稀疏的树枝稍微遮掩了一下。

    有人捡来相对干燥的枯枝,小心地从投柴口放入灶膛内引火。

    火焰悄然升起,烟气产生,却并不直冲而上,而是被那土灶的古怪结构约束,被迫拐弯,顺着那根埋在地下的竹管缓缓导出。

    竹管长达数步,且大部分埋于阴湿的土中,烟雾在通过时,热量被泥土吸收,颗粒物附着在竹管内壁,到达另一端蕨丛下的出口时,只剩下几缕若有若无、颜色极淡的青灰色细烟了。

    这薄烟甫一冒出,立刻被低矮的灌木打散,山风一吹,便在潮湿又朦胧薄薄山雾里消失无踪。

    汉军对此早已驾轻就熟,这是出发前,由龙骧郎带来的军中秘技,名曰“无烟灶”。

    这些日子全靠着它,他们这几百人才能在这鬼域地方活下来,没被春寒冻死,没因缺食饿死,也没被可能存在的吴军远哨察觉。

    伙夫将陶罐架在投柴口上,倒入用皮囊接来的山泉水,又撒入一小把粗盐,最后才小心翼翼地放入掰碎的硬面饼和一点点肉干。

    没有人大声说话,唯余柴火在灶膛内燃烧的轻微噼啪声,以及陶罐里热水将沸未沸的咕嘟声。

    将士们无声地围坐灶旁,伸出冻得通红、裂开血口子的双手,隔着草皮烤火取暖。

    有人小心地传递着热水,小口啜饮,那一点暖流顺着喉咙滑下,冻得几乎麻木的五脏六腑,才终于一点点活过来。

    待食物煮好,滚烫的粥食下肚,不少将士额头甚至逼出了细密的汗珠,驱散了几分将夜时节深入骨髓的寒意。

    柳隐也捧着一罐热粥,慢慢地喝着,双目失焦无神,思绪却是越过深谷密林,漂向了奔流的大江。

    来歙当年能率两千奇兵,翻山越岭数百里,直插隗嚣腹心略阳,一举扭转陇西战局。

    如今,他与麾下这六百残兵,也要做同样的事。

    支撑他,支撑他麾下将士们走到此地的,是国仇家恨,也是对不世之功的灼热渴望。

    就在这时,后方林中传来几声极有节奏的鸟鸣。

    是斥候发出的信号。

    柳隐闻声猛地放下陶罐,须臾间便没入密林当中。

    片刻后,几名同样身披伪装的汉子从密林深处钻了出来,正好与向后入林的柳隐撞上。

    为首一人,虽满面风尘,衣衫也被荆棘刮得破破烂烂。

    但柳隐一眼就认出,正是天子近臣,奉车都尉法邈!

    “法都尉!”柳隐既喜且惊,抢步上前,“怎么是你来了?”

    法邈摆摆手,示意他噤声,紧接着从怀中取出一个被油布裹得严严实实的竹筒,向前递出。

    柳隐接过,迅速打开。

    筒中之物,乃是一幅地形图,还有一纸附注。

    法邈在一旁压低声解释:

    “巫县下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