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九十章:刘辩:贾诩还是个仁善之人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二百九十章:刘辩:贾诩还是个仁善之人呐! (第2/3页)

民,那你就是得不到多少大汉百亿补贴的罪犯和官奴了!

    不过由国库一力承担百姓移民前后的开支,对于彼时的大汉朝廷而言压力实在是太过沉重,因此孝文皇帝选择“纳粟授爵”。

    通俗的说法就是卖官鬻爵!

    不过孝文皇帝只“鬻爵”,不“卖官”,只要向官府缴纳粮食,或是免罪,或是拜爵,称之为“纳粟授爵”。

    入粟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万二千石为大庶长。

    此外,还有“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也就是如果有人能为朝廷在一年内提供一匹马,那么就可以得到三个免服兵役的名额。

    但是这种制度并不适合眼下的大汉,若是朝廷再起“鬻爵”之事,刘辩受几句骂名无妨,但这会导致朝野失去对于他这位天子的信任。

    天子的信用是不能破坏的,中军的脱产军士以及每次大战征募的良家子为何敢战、敢死?

    黄巾之乱中,立下军功和为国捐躯的士卒都得到了应有的、不经克扣的赏赐与抚恤,这才初步建立了他在军中的信用。

    而当刘辩在军事上的信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就会上升到对于刘辩本人的信用的认可,从而延伸至政治方面以及经济方面。

    信用才是放之四海而通用的货币!

    若是放在后世,即便是小民也能依靠信用换钱。

    刘辩还指望着将来能够依靠个人信用,再对货币进行深化改革,给封建时代一点小小的金融震撼。

    而抛开不合适当下时局的孝文皇帝的政策,最为典型且有效和普遍执行的政策则是来源于孝武皇帝。

    执政早期的孝武皇帝就是个地主家的傻儿子,继承了文景之治的丰盈府库,孝武皇帝暂时取消了“纳粟授爵”的政策,选择了以地主家傻儿子的身份当个大撒币……咳,选择了进行大撒币!

    孝武皇帝享受着百姓仁德的赞颂,表示朕是有钱人,你们缺什么朕就送什么。

    迁徙途中,沿路派遣州郡兵护卫监督,沿途每二十里都有提前准备好的粮食补给站点,还有从民间募集了大量医者。

    迁徙后,给予移民“予犁牛、冬夏衣、廪食”的优待,并由官府组织建造“一堂二内”的一厅两室标准商品房,外带后花园和至少两百亩良田。

    关键是这些都不用偿还,完全是地主家的傻儿子白送的!

    怕什么,咱儿是住京城一环京爷儿,不差钱儿!

    最初刘辩看到这段的时候,又去寻了本皇族内部流传的未删减版史册,在看见迁徙移民前后的百姓死伤数字后,还颇为惊喜,寻思着也许能效仿孝武皇帝的政策。

    然后刘辩令高望传召甄逸,如今的甄逸在大汉重启官方的航海事业前,舶司尚且只是个空架子,也恰好甄逸资历不足,便暂时以市舶司的市司主司身份摄领市舶司。

    甄逸对于这份工作简直是太喜欢了,本就是世代经商的他自然不缺帮手,甚至还能帮着家族和几个姻亲商贾家族安排些人,在向朝廷捐助了一大笔款项将子嗣都送入太学学习后,获得了朝廷的任命担任市舶司的官吏。

    虽是商贾,但他们的才能也是经过考察的,这些巨商在天下各地都有着海量的耳目考察各地各类商品市价,甚至不少巨商都在本地建立了一条类似于驿站的运输和传递消息的网络。

    关系友好的巨商之间可以相互使用对方的邮传系统,若是全天下的巨商们合作完善这个邮传系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朝廷的邮传系统还要便利。

    因此当这群巨商聚集在一起,几乎对米、盐、酒、肉、蔬果等诸多商品的价格都了若指掌。

    然而当甄逸阅览完孝武皇帝移民实边的政策后,脸色多少有些精彩。

    刘辩令高望召来甄逸,作为市舶司的市司主司,甄逸对于市场上各类商品的价格都有着大致的概念。

    若是按照一户五口人计算,移民十万户入扬州开垦荒地,至少一户一头耕牛,并且准备10%的备用耕牛,按照如今大汉的市价是一头耕牛7000钱,也就是仅耕牛一项开支,便需达到7亿钱。

    一套夏季的麻布常服与一套冬季填充麻絮的常服,市价大约为400钱和800钱,也就是1200钱一人,6000钱一户,十万户百姓的夏冬两套常服的衣物供给又要耗费6亿钱。

    至于口粮,一户五口之家一个月的最低粮食消耗约为5石,吃饱则是7石。

    以扬州为例,小冰河期气温较低,后汉在扬州种植的并非是再生稻而是中晚稻,至少需要八个月方能收获,但北方种冬小麦的农民种植水稻并不熟练,亩产量未必足够,再扣除稻种的消耗,朝廷至少要为他们准备一年的口粮。

    若从豫州移民至扬州,约莫1200里的行程,水陆皆行且十万户同时行进,至少也需要两个月,实际上由于船只数量以及对沿途的影响,需分批前往扬州各地,也就是约莫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