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84章 远隔千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484章 远隔千里 (第2/3页)

芳的尸体了,且确认是他杀的,那案子也就不是派出所负责了,上面县局得来人,到时候自己就不可能再了解情况了。

    就像刚才周奕对陆小霜说的那样,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凡事从来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简单的。

    过了一会儿,赵亮打完电话回来了,把手机还给了周奕。

    “还是你们那儿条件好啊,咱们这儿好多地方连电话都没有,别说这手机了。”

    “赵哥,你们所长怎么说?”

    “我把你提的这几点都跟所长说了,所长觉得这办案思路特别好,他现在就去落实。”

    周奕点点头,说明他们领导很听劝,不因为自己是领导而刚愎自用,这就是个好领导。

    “那你要是忙的话,这边我自己盯着就行了,你忙你的吧。”周奕说道。

    如果按照在宏城的办事逻辑,这时候他必定忙着去查案子了。

    可没想到赵亮摆摆手说:“没事儿,我们所里那辆警车你也看到了,塞满了也就坐五个人,我就算现在回去了,也没法跟着去西坪沟。”

    说着指了指那些工人小声说:“再说了,我得盯着点,要不然一会儿算账的时候,他们看你是外地人,会坐地起价的。”

    周奕点了点头,心说行吧,你们有你们的做事习惯,我总不能皇帝不急急太监吧。

    日上三竿,到了临近中午,很多来凑热闹的妇女带着孩子回家了,因为要回去做饭了。

    苏秀英做了一大桌子菜,周奕估计这顿饭得吃掉陆家半个月的菜钱,因为有好几个肉菜。

    只是人多,屋里坐不下,只能把桌子椅子都搬到了外面。

    可没想到,陆国华喊大伙儿吃饭了,村里来帮忙的几个男人居然直接一溜烟的跑回家了,陆国华拉都拉不住。

    可见,陆老师在村民心里的地位是很高的。

    陆国华很无奈,只能让几名工人师傅先来吃饭。

    不过有意思的是,除了陆家一家三口和周奕赵亮之外,几名工人都不上桌坐,而是端着大瓷碗,碗里盛了一大碗包谷饭,夹了菜之后,蹲在旁边的阴凉处吃饭。

    这搞得陆国华心里过意不去,喊他们坐着吃,但他们摆摆手,用方言回答了两句,陆小霜给周奕翻译意思说是他们习惯了,坐着吃不得劲。

    这些工人倒是吃得很坦然,只是苦了陆国华,一直皱着眉忧心忡忡,不时地看向几个工人,那表情就好像他亏欠了这些人一样。

    周奕也明白了,陆小霜的善良真的是继承自父母天生的。

    善良而心软的人,更容易陷入内耗,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

    不过翻修屋顶这件事倒是相当地顺利,在村里人的帮助下,下午两点多就都搞定了。

    盖上了新屋顶的教室,看起来气派了很多,而且考虑到采光问题,赵亮让工人们在屋顶上开了个天窗,教室里一下子亮堂了许多。

    陆国华看着焕然一新的屋顶,不由得眼角湿润。

    苏秀英和陆小霜忙着把教室清理干净,赵亮开始用本地话跟工人们结算工钱。

    双方你来我往,讨价还价,周奕和陆国华站在一边旁观。

    周奕是听不懂,陆国华则显然是不擅长干讨价还价这种事。

    最后磨了好一会儿,赵亮才付钱结账,工人们收拾完工具离开。

    赵亮又把小本本掏了出来,得意地算着账告诉周奕,因为村里人来帮忙了,所以自己前面跟工人讨价还价工钱的事,最后顺利又省了多少钱。

    周奕其实无所谓,觉得工人们也挺辛苦的。

    不过想想这就是市井气息,也很正常。

    但陆国华显然不能释怀,觉得自己占了工人和村民的便宜。

    还是女儿宽慰了他两句,他的眉宇间才缓和了一些。

    忙完之后,赵亮准备走,才发现回不去了。

    因为来的时候,他是搭施工队拉货的车的。

    可是由于刚才讨价还价,把工人们得罪了,所以工人们直接扬长而去了。

    赵亮打算走个两公里,因为两公里外有个公交车站。

    但陆国华告诉他,这个公交车站时间摸不准,不知道得等多久。

    最后是他去村里借了辆自行车,让赵亮骑回去,过两天方便的时候,他再给送回来。

    赵亮就这么骑着辆二八大杠,晃晃悠悠地走了。

    当天晚上,周奕给陈严打了个电话,请他帮个忙。

    就是去陆小霜奶奶家,然后用手机打电话过来。

    当周奕把电话交给陆国华的时候,他的手因为紧张和激动不住地颤抖。

    当电话那头响起老太太的一声“国华”时,陆国华瞬间崩溃。

    哭着喊道:“娘,娘啊,我是国华啊。儿子不孝啊,不能孝敬你老人家啊。”

    电话那头陆小霜奶奶也激动地哭着,不停地喊:“国华啊,我的儿啊,娘对不起你啊,让你受苦了。”

    时隔二十几年,母子俩再度听到了对方的声音。

    上一次母子俩说话,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和含辛茹苦的慈母。

    这一次再说上话,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人和饱经沧桑的中年人了。

    从母子俩的对话里周奕才知道,原来当年上山下乡其实是有指标的,陆家三个儿子,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