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西坪沟失踪案 (第3/3页)
是……为什么?”一听阵仗这么大,赵亮被吓了一跳。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确认孩子被人贩子拐走的可能性大不大。”
周奕解释道:“大部分人贩子都是流窜作案,跨省跨市,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的特征。而且人口贩卖本身就是一个链条式的作案模式,会涉及到拐出地、拐入地和中转地等多个地区,所以人贩子通常是不会固定在一个地方长期落脚的。”
赵亮不停地点头:“嗯,这个我理解,人贩子就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呗。那按照这个逻辑,查附近是否有类似案件,岂不是多此一举了?”
周奕回答:“虽说人贩子是流窜作案的模式,但流动本身就意味着存在不小的成本。在选定作案城市之前,犯罪分子会对当地情况进行观察,制定逃跑路线,寻找合适的目标等等,这些都要花钱的。所以在一段时间内,人贩子的流动范围是相对比较小的,不排除集中在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地区的情况。”
“哦,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人贩子虽然是流窜作案的,但为了保险起见,他们会在已经熟悉的范围内尽可能多的作案,这样开销更小,赚得更多,对吧?”
周奕立刻点头:“没错,因为在人贩子眼里,这不是犯罪,而是生意。生意自然是要在风险可控范围之内,赚取最大的利益。所以一个区域内,他们可能会集中作案,然后离开这个地方后再也不回来。”
赵亮此时已经掏出了那个小本子,不停地做着笔记。
“有道理,我回去就跟所长说。”
话虽如此,但周奕让赵亮做的,其实就是案件侦查中最基本的案件性质分析的排除筛选工作。
他觉得葛芳芳是被拐卖的可能性非常小。
主要有两点。
第一,儿童拐卖的主要目标以男孩为主,因为买方的需求就是“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男孩才具备这样的功能。
尤其很多人口拐卖的需求地都是偏远的乡村,这里除了传宗接代的需求之外,同样还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
所以在一到六岁这个儿童拐卖年龄段重灾区,男孩被拐的占比要远远高于女孩。
当然也不是说女孩就不会被拐卖了,毕竟有些地方的贫困农村也存在着买了女孩当童养媳的情况。
不过从大数据来说,葛芳芳不会是人贩子拐卖的最优目标。
原因很简单,不好出手。
相反的,成人拐卖,那基本上就是以年轻女性为目标了。
目的自然是卖给贫困农村的那些老光棍当老婆生孩子,就像当初的三坡村一样。
只是最终目的有些讽刺,因为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传宗接代。
第二,偏远的农村实际上并非是人贩子首选的作案地区。
农村人少,社会关系简单,外来的生面孔是很容易引起当地人注意的。
而且农村的道路环境也不利于人贩子逃跑。
相反城市虽然人多,但人口流动也大,更容易人贩子浑水摸鱼。
交通也更利于逃跑和运输。
如果葛芳芳是被人贩子拐走的,那理论上就算没人看见人贩子把人拐走,也应该会有村民提供当天村里出现过陌生面孔的信息。
可赵亮说他们做过走访调查,却没提到类似信息,说明是人贩子的可能性很低。
不过这只是周奕的逻辑分析,还是要让他们结合实际情况来排除。
只是如果既不是意外,也不是被拐卖的话,那就只剩下一个可能性了。
就是葛芳芳已经遇害了。
但以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想要往命案方向去定性和调查,恐怕不容易。
除非找到孩子的尸体,并确认孩子是死于他杀。
虽说没有尸体,也是有可能立案的,但前提是有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了故意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比如现场有大量血迹、凶器,且有证人证明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之间存在矛盾冲突等。
根据这些证据,可以推断出被害人可能已经遇害,公安机关就会立案调查。
但显而易见,葛芳芳的失踪,并不符合这种情况。
赵亮说的这起案件,看起来并不复杂,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但总感觉透着一股古怪。
“对了赵哥,我前面发现一个奇怪的地方。”
“啥?”
“失踪的女孩叫葛芳芳,她妈叫苗根花,她爸怎么会叫马伟昌的?这一家三口怎么三个姓啊?”赵亮前面说的时候周奕就发现了,只是当时没打断他。
“哦,是这么回事,这个马伟昌是葛芳芳的继父,不是她亲爹。”
“继父?”周奕随口问道,“这个马伟昌有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