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九十一章 称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二百九十一章 称王? (第3/3页)

众,慢慢恢复实力,然后又派人去向王罕请罪,离间他和桑昆的关系。

    最终,找准机会偷袭了克烈部大营。

    反败为胜。

    虽然合兰真沙陀晚了一年爆发,但还是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果真啊,”

    李骁放下密信,指尖在案几上轻轻敲击,嘴角勾起一抹自嘲的笑:“能杀死天命之子的,怕是只有咱们这些穿越来的。”

    案上摊着六镇扩编的军册,墨迹未干的数字密密麻麻。

    他指尖点过六镇各部的士兵名册,眼神渐渐锐利。

    等这批新召士兵练出来,他便亲自率军东征,非要把铁木真这个“天命之子”连根拔了不可。

    不过眼下嘛……

    李骁拿起自己根据记忆绘画的漠北地形图,手指在克烈部的疆域上画了个圈。桑昆如今还占着绝对优势,就让他们接着打去。

    “死的人越多越好。”他低声自语。

    克烈部也是头猛虎,迟早要跟北疆撞上,不如让他们先跟铁木真拼个两败俱伤。

    反正不管最后是桑昆胜还是铁木真赢,北疆都稳赚不赔。

    而且为了让这场仗打得更久些,还得给克烈部添点“血”。

    李骁抽出一张空白信纸,给锦衣卫千户张石头下达命令。

    “不惜一切代价,打通界壕防线的走私渠道。”

    这条路用处大着呢。

    日后若真拿下漠北,必然要驻重兵镇守。

    虽说草原上能放养牛羊,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奢侈的吃羊肉。

    牧民们饿极了吃草的日子,他不想让北疆的士兵再过一遍。

    漠北离金州太远,运粮成本高得很。

    从金国走私粮食,反而更加便捷。

    安排完走私渠道的事宜,李骁又拿起胡立关于乞颜部女奴贸易的后续禀报。

    在案上批了一行字:“按原定比例换粮,优先挑选适龄女俘,交由第六镇妥善安置,严禁苛待。”

    河西之战后,他向西海迁移了两万户汉民,其中很多都是单身军汉和民夫。

    为了让他们在西海扎根,就必须迁移更多的女子。

    而汉家向来又都是以父系血脉为重。

    父为汉,便生为汉人。

    所以,多一个女奴,便多一分生息的希望,西海的人丁便更兴旺几分。

    处理完这些,案头只剩下最后一封奏折,封皮上“顾自忠启奏”五个字笔力遒劲。

    内容也更加劲爆。

    “臣顾自忠,谨奏于大都护。”

    “自大都护经营北疆以来,历数载寒暑,败王廷,定高昌,平河西,征夏国,拓地千里,带甲十万。”

    “百姓归心,四夷臣服,此非王霸之业,实乃天命所归也。”

    “昔周室衰微,诸侯并起,秦据关中而统六合;汉承秦制,终成四百年基业。”

    “今北疆虽名为藩镇,实则政、军、财皆出大都护之手,金州为基,伊犁、西海为屏,大漠、高昌为库,漠北将为牧,已然具备王畿之象。”

    “臣闻‘名不正则言不顺’,大都护之名,虽威震四方,然于礼法不合。”

    “诸将久随麾下,浴血奋战,皆盼光耀门楣,六镇军民安居乐业,亦望有共主可奉。”

    “近闻王廷不安,宋室北伐,夏国苟延,天下将乱。”

    “此时正宜应天顺人,进位称王,以安北疆军民之心,亦为日后逐鹿中原正名。”

    “臣顾自忠,顿首百拜。”

    李骁逐字读完,看着上面那“进位称王”四个字,眼眸之中也泛起了波动。

    历史上,朱升为朱元璋定下‘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是因为当时朱元璋的实力有限。

    无论是兵力、地盘还是资源,都远不及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

    若是过早称王,必然会成为各方攻击目标。

    元庭虽已腐朽,但也定会首先镇压公开称王称帝的势力。

    直到击败了陈友谅,控制了江南之地后,朱元璋才称‘吴王’。

    现在的北疆也到了这个阶段。

    放眼周围各大势力,王廷被打的蜷缩回了楚河流域,东喀喇汗国更是不断的赔款和亲、高昌覆灭、吐蕃内乱不断、夏国苟延残喘、漠北诸部更是不惧为惧。

    唯一对北疆有威胁的,便是金国了。

    但金国有宋国的牵制,且路途遥远,很难发起一场大规模的远征。

    “放眼天下,竟已无一个能打的了。”

    李骁低声自语,指尖重重敲在“称王”二字上。

    这些年北疆吸纳了太多部族,有汉人、有契丹、有回鹘、有乃蛮突厥等等,总得有个精神共主把他们黏起来。

    以前是靠着北疆军的绝对实力,以及利益来凝聚人心。

    可如今疆域越来越大,六镇军民需要的不只是一个能打胜仗的大都护,更是一个能让他们安心供奉的王。

    不过,进位称王并非简单便能确定的,思虑良久,李骁还是无法轻易决断。

    案上的烛火已燃过半,天色已经很晚了,起身准备回房休息。

    刚推开书房门,却见廊下站着一个身影。

    女人穿着一身月白色的薄纱,裙摆随着风轻轻晃动,勾勒出纤细的轮廓,脸颊泛着红晕,眼神里带着几分羞意。

    正是塔吉古丽的妹妹、高昌前王后阿速古丽。

    看到李骁的瞬间,阿速古丽身子微颤,连忙微微躬身,声音细若蚊吟:“姐夫。”

    “阿速古丽?”

    李骁眉头微挑,看向旁边侍立的亲兵:“等了多长时间?为什么不汇报?”

    阿速古丽连忙抬头解释,脸颊的红晕又深了几分,几乎要滴出水来:“是妾身不让他们通报的,怕打扰姐夫处理公事。”

    她的声音越发低微:“是姐姐,让妾身来请大都护过去一趟。”

    说着,她头垂得更低了,长长的睫毛在眼睑下投出一片阴影,连耳根都红透了,根本不敢直视李骁的眼睛。

    李骁的目光在她身上停顿了片刻,带着几分深意,却是没有将其道明。

    塔吉古丽的心思,他隐约能猜到几分。

    于是,他轻轻点头,语气平和了许多:“走吧。”

    不久后,塔吉古丽的院子里传出了此起彼伏的“姐夫”声,一声比一声清亮,足足持续了一个时辰。

    倒不是别的缘故,只因塔吉古丽总嫌妹妹性子太内向,平日里不爱说话,便想出个主意,逼着阿速古丽喊一万遍“姐夫”,说是要让她练练胆子,克服社恐。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