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61章 李相从不犯错,他如果错了,一定是我们理解的不对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361章 李相从不犯错,他如果错了,一定是我们理解的不对 (第2/3页)

世家大族表面应承,背地里却阳奉阴违。”

    “臣不能面面俱到,最近也是为着此事忙得焦头烂额。”

    刘备闻言,眉头又皱了起来:

    “竟有此事?”

    “上月南阳郡举了十二个孝廉,全是世家子弟。”

    “此不仅违反名制数量,还违背臣定下的新规。”

    “下面回复说实在找不到寒门人才,目今我已派士元去南阳调查此事了。”

    “济南郡倒是举了两个寒门,却是当地豪强的远亲。”

    “家中田产比小世家还多。”

    李翊说到这里,语气中带着几分压抑的怒意,又有几分无奈。

    “更有甚者,公然宣称‘寒门无雅士’,拒绝推举寒门子弟。”

    “放肆!!’

    刘备拍案而起,在书房中来回踱步。

    “这些人是不是觉得朕太过仁厚,就敢不配合朕的首相推行新政?”

    李翊连忙劝道:

    “陛下息怒。”

    “这些世家盘踞地方数百年,树大根深,一时难以撼动。”

    “改革之事,急不得。”

    强如光武帝刘秀,就搞一个度田制,清理世家的土地人口。

    都差点儿阴沟里翻船,把汉家江山给丢了。

    所以对于世家大族,李翊一直推行的温水煮青蛙的策略。

    步子迈太大,就是下一个王莽。

    凡事都需要缓缓来。

    刘备停下脚步,凝视着李翊疲惫的面容,忽然叹道:

    “子玉,你太辛苦了。”

    说着,亲自为李翊斟了一杯热茶。

    “改革选官制度确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朕知你心意。”

    “寒门才俊埋没草野,实是国家之失。”

    李翊双手接过茶盏,眼中闪过一丝疲倦。

    “……陛下明鉴。”

    “臣以为,治国之道,首在得人。”

    “若选官之制不改,寒门才俊永无出头之日,朝廷终将被世家把持。”

    “卿所言极是。”

    刘备坐回龙椅,语气坚定,“不论如何,朕都会成为你最坚实的后盾。”

    “若有世家胆敢阻挠新政,朕绝不轻饶!”

    李翊起身,郑重行礼:

    “臣谢陛下信任。”

    “有陛下此言,臣虽肝脑涂地,亦在所不惜。”

    “好了好了,”刘备摆手笑道,“你且说说,下一步打算如何推行新政?”

    李翊重新坐下,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呈上:

    “今年是章武六年。”

    “时值新年,臣又拟定了《兴学令》。”

    “欲在各郡县设立官学,招收寒门子弟。”

    “又设‘明经科’考试,通过者可直接授官,绕过孝廉推举之制。”

    “……嘶,绕过举孝廉,那些豪强能答应么?”

    “况且设立官学耗费巨大,国库可支撑否?”

    李翊早有准备,道:

    “臣与内阁核算过,先从冀州、荆州富庶之地试行。”

    “待见成效后再推广全国。”

    “且各郡县原有学舍可加以修缮利用,不必全部新建。”

    李翊依然是采取温和的手段。

    知道你世家会反对,那我缩减规模,减少名额总行了吧?

    难道你们这些手握土地、人口的世家豪强们,连这点面子都不给朝廷吗!

    总之,李翊就是在给世家们投下慢性毒药。

    等到他们毒发身亡那一天,就是李翊贯行自己新政的那天。

    “此外,臣以为应该在各州设立‘劝学官’,专司督导学业。”

    “这也是为了鼓励寒门子弟入学求仕。”

    君臣二人又详谈良久。

    直至宫灯将尽,内侍来添油,刘备才惊觉时辰已晚。

    “时候不早了,子玉且回去歇息吧。”

    刘备关切道,“朕观你面色不佳,切莫太过劳累。”

    李翊起身告辞:

    “臣告退。”

    “陛下也请保重龙体。”

    ……

    章武六年,夏。

    成都城内暑气蒸腾。

    魏王曹丕自继位以来,大兴土木,扩建宫室,欲显新朝气象。

    这一日,他正在新修的文昌殿内与近臣议事。

    忽见殿外侍卫仓皇奔入,跪地急报:

    “大王!边关急报!”

    “齐国刘备调集五路大军,分进合击,欲取西川。”

    曹丕闻言,手中葡萄串“啪”的一声落地,落成数粒在地。

    他猛然起身,厉声道:

    “细细报来!”

    那侍卫额头沁汗,声音微颤:

    “第一路,马超起关中兵,汇合凉州李严部,直取阳平关。”

    “第二路,乃降将申仪,起上庸兵,进犯汉中。”

    “第三路,交州士燮,起岭南兵,走西水,攻益州郡。”

    “第四路,蛮王孟获,起南蛮之兵,犯益州、永昌、牂牁、越嶲四郡。”

    “第五路,西羌羌王,起羌兵,犯西平关!”

    “五路大军,来势汹汹!”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曹丕面色骤变,跌坐于王座之上,半晌无言。

    俄顷,曹丕急召文武百官入宫议事。

    不多时,众臣齐聚文昌殿,人人面带忧色。

    曹丕环视群臣,沉声道:

    “……诸位爱卿。”

    “刘备五路伐我,诸位有何良策?”

    话音未落,彭羕出列,拱手道:

    “大王,刘备势大,五路并进,我军难以兼顾。”

    “不如遣使求和,暂避锋芒。”

    “待其退兵,再图后计。”

    此言一出,益州派官员纷纷附和:

    “彭公所言极是!”

    “刘备兵锋正盛,若强行抵抗,恐生灵涂炭!”

    显然,面对汉朝的五路大军,蜀地官员都有些慌了神。

    他们并不认为魏国有能力同时分兵拒敌五路军马。

    “荒谬!”

    一声怒喝如雷霆炸响,众人侧目。

    只见大将军夏侯惇独目圆睁,须发皆张,厉声叱道:

    “尔等受先王厚重,如今大敌当前,不思报国。”

    “反欲屈膝降贼,岂非贪生怕死之辈?”

    夏侯惇说的是实话,曹操对不起很多人,但并没有对不起本地豪族。

    基本上是默许了他们兼并土地,大肆敛财。

    只是没想到,大敌当前,一个个竟成了那贪生怕死之辈。

    彭羕面色微变,但仍强辩道:

    “夏侯将军,非是我等惧战,实乃敌众我寡。”

    “若贸然迎击,恐难保全社稷!”

    曹丕心中亦惧刘备势大,但若就此投降,岂不拱手送出曹魏江山?

    那他才刚刚上位,屁股都还没坐热呢。

    他眉头紧锁,犹豫不决。

    就在此时,殿角一人冷然开口:

    “凡主降者,皆可推出斩首!”

    众人一惊,循声望去。

    只见太尉司马懿立于阶下,面色阴沉如铁,眼中寒光凛冽。

    曹丕见司马懿出言,心中稍定,连忙问道:

    “仲达有何高见?”

    司马懿缓步上前,拱手道:”

    “大王勿忧。”

    “任他齐国几路来,我等只管一路去。”

    “刘备虽五路来攻,然其军各有所弊——”

    “马超虽勇,然关中兵少,不足为惧。”

    “申仪新降,军心未固。”

    “士燮远在交州,行军迟缓。”

    “孟获蛮兵虽众,然皆乌合之众,难成气候。”

    “羌兵悍勇,却无攻城之能。”

    “五路看似势大,实则各怀异心,我军只需分兵据守。”

    “待其自乱,再择机反击,必可破之!”

    “仲达,”曹丕沉声道,“虽然如此,那也是五路大军压境。”

    “今众议纷纭,卿既表决议,可有良策?”

    司马懿缓步出列,拱手一礼,眸中精光内敛,缓缓道:

    “大王勿忧。”

    “臣已有定计,可使五路大军,不战自退。”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不少人面露不屑之色,暗思五路大军来势汹汹,岂是轻易可退?

    司马懿却淡然一笑:

    “诸公皆不晓兵法之妙。”

    “兵者,诡道也,贵在使人不测,岂可泄漏于人?”

    曹丕倾身向前,急道:

    “仲达可速速为孤道来!”

    司马懿从容不迫,伸出一指:

    “其一,西羌王引兵犯西平关。”

    “羌人重利轻义,只需遣使携蜀锦百匹、黄金千两,贿其退兵。”

    “则此一路不足忧矣。“

    曹丕眉头皱起,沉吟道:

    “若羌人贪得无厌,反复无常,如何是好?”

    司马懿微微一笑:

    “羌人虽贪,然其部族林立,互不相服。”

    “只需厚赂其王,再密遣细作散布流言。”

    “称其余部落欲夺其位,彼必不敢久留边境。”

    曹丕颔首:

    “善!即刻遣使前往。”

    “其二。”

    司马懿再伸二指,接着说道:

    “南蛮孟获兵犯四郡。”

    “蛮兵勇而无谋,可令邓艾领轻骑三千。”

    “左出右入,右出左入,为疑兵之计。”

    “孟获性多疑,若见我军行踪飘忽,必不敢轻进。”

    曹丕思索片刻,道:

    “邓艾年轻,恐难当此大任。”

    司马懿淡然道:

    “邓艾虽然年少,然深谙兵法,更兼熟知地形地利。”

    “正适宜南境作战。”

    “况先王殁后,随先王开创基业的将军先后战死老去。”

    “总得让年轻人顶上来。”

    言外之意,司马懿是希望曹丕能多给年轻人一些机会。

    培养培养他们。

    “臣愿以性命担保,此计必成。”

    司马懿本人还是很欣赏邓艾的,力向曹丕推荐。

    曹丕遂拍案道:

    “好!那便依仲达之言,令邓艾即刻出兵!”

    司马懿三指轻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