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零九章 移形换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一百零九章 移形换位 (第2/3页)

御寇,议论投降者!皆斩!”

    听到这句话,那些随司马越赶来的贵人们,皆感不可理喻:谁说要打仗了?不投降不是找死吗?可他们既无与张方对抗的勇气,自然也没有与刘羡抗争的勇气。结果便是,士人们很识趣地闭上了嘴,不再多发一语。

    事情往往就是如此,恐慌多来自于对未知的想象,而无谓的议论尤其会加重这种不必要的想象。而当一切言论都销声匿迹的时候,人们自然而然就冷静下来了。

    当然,这还不够。绝望的氛围不只在于言论,更在于无所事事的茫然。刘羡必须以无可置疑的命令,来迫使士卒们动起来,并给予他们相信的勇气与信念。

    故而他站在人群中间,并没有进行长篇大论的演讲,而是在各部陆续到齐之后,逐一从众人眼前走过,询问他们的近况。刘羡问得也很简短,无非就是两个问题:“死了多少同袍?还敢继续杀贼吗?”

    说是问话,他铿锵的语调中已经蕴含了答案,士卒们也听出了这一个答案。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功名利禄已经毫无意义。在经历这样多的死亡后,何以为人,才是刀剑应该作答的问题。他们因此要去争取一个胜利,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是为了以后可以昂首挺胸地活着,坦坦荡荡地去死。

    人们都渴望这种胜利,只是许多人都不太自信,不相信只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取得胜利。他们需要一个毫不动摇的引路人走在前面。而在刘羡严肃低沉的问话面前,他们相信,能带来这种胜利的人回来了。这使得他们强行压抑住自己的激动,极可能同样有力地回答说:“杀尽西贼!”

    刘羡就是在这样的低呼声中进行了一次简单的检阅,他大概对这一次的作战有底了。

    自己带来的兵力,加上宫内剩下的兵力,差不多有一万六千余人。人数虽然不多,但老相识和老朋友基本都在,祖逖、刘琨、嵇绍、何攀等人自不必说,郗鉴、桓彝、陆云、曹苗等司隶府幕僚,此前因受到司马乂猜忌,也都留在了洛阳城内的所谓太尉府,未能参战,结果竟意外地导致没有损失,都出现在了皇宫内。

    得知司马乂此时重伤昏迷的消息后,也让刘羡松了一大口气。这使得他做起事来少了许多顾虑,尤其是在一刻千金的当下。

    与对司马越等公卿不同,对这些将领们,刘羡还是进行了一次简短的军议,其实就是对自己计划的一次通报。他尽可能快地说完自己的计划后,径直就开始指定将领:

    由苟晞部作为先锋,夺取金墉城;祖逖、刘琨两部作为佯动,一部作势进攻西阳门,一部作势守卫大夏门,实则掩护苟晞部进攻;在夺取金墉城后,嵇绍部负责护卫天子百官入城;太尉府众幕僚组织难民随后入城,上官巳部与张寔部于一旁护卫;由何攀部与刘羡本部进行殿后。

    在场的将领都是久经大事的人了,一经交代,他们既惊讶于刘羡计划的大胆,但同时也深感时不我待。几乎没有什么疑问,大家就可以开始为夺城进行准备。

    只是有一个问题不得不解决,傅畅在一旁问道:“太尉,时间这么紧,宫中的粮秣还有辎重,怎么带过去?”

    既然决定了要守城,存粮便至关重要,没有粮食,就无法长期坚守待援。可现在存粮多在宫中,要怎么短时间运到金墉城内呢?

    众人也都关心这个问题,刘羡道:“领着遭难的百姓去太仓,一人扛两三袋,还有宫内的所有的驮马牲口,全都用上,人手怎么也够了。”

    这确实是个办法,但傅畅有所犹豫,他们顾虑的也很简单:一旦粮食发到百姓手里,想要再征收就麻烦了。要是有人拿着粮食半路溜走,那就会产生一大笔损失;又或者入了城后,却不愿意交出粮食,再生出些乱子来,那城也就守不住了。更何况,这些难民也是负担,许多人甚至不想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