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8章 【请假】 (第3/3页)
答道:“这实是策本心所望。明日中,希望君能及时来还。”诸将皆十分怀疑太史慈,独孙策坚说:“太史子义是青州名士,向以信义为先,他终不会欺骗我。”明日,孙策大请诸将,预先设下酒食,将一根竹竿矗立在营中视察日影。至日中,太史慈果然依约而回,孙策大喜,常与慈参论军事。 [6]虽然裴世期认为太史慈并非于神亭为孙策所擒,因而怀疑《吴历》中所记实为谬误,然而取其文字,叙述孙策知人、子义守信,未为不美。
《江表传》又记载:孙策问太史慈道:“闻知卿昔日为郡太守劫州章,赴助于孔文举(融),请援于刘玄德(备),都是有烈义的行为,真是天下间的智士,但所托却未得其人。射钩斩袪,古人不嫌(管仲原是齐公子纠的属下,曾引弓射中公子小白〈齐桓公〉的钩带,然而小白日后仍以管仲为相;晋公子重耳〈晋文公〉曾出走奔翟,晋献公遣寺人披追之,更斩下重耳的衣袖,然而重耳仍能容赦寺人披)。孤是卿的知己,卿千万别忧虑会不如意啊。”又说:“龙要高飞腾空,必先阶其尺木。(“龙适与雷电俱在树木之侧,雷电去,龙随而上,故谓从树木之中升天也。”《论衡校释》)”
当时有刘表从子刘磐,十分骁勇,数度作寇于艾、西安诸县。孙策于是分海昏、建昌作左右共六县,并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兼治海昏,并督诸将共拒刘磐。刘磐自此绝迹不复为寇。太史慈的射术确是史上有名的。他跟从孙策讨伐麻保贼,有一贼于屯里城楼上毁骂孙策军,并以手挽著楼棼(城楼上的柱子),太史慈便引弓射之,箭矢更然贯穿手腕,更反牢牢钉在楼棼上,围外万人无不称善。曹操闻其威名,向太史慈寄了一封书信,以箧封之,内无多物,而放了少量当归,寓意太史慈应当向其投诚,其见重如此。后来孙权统事,以太史慈能克制刘磐,遂委以南方诸大事。于建安十一年(206年 [17])卒,享年四十一岁。
太史慈临亡之时,叹息道:“大丈夫生于世上,应当带著七尺长剑 [18],以升于天子阶堂。如今所志未从,奈何却要死啊!”孙权知道此死,十分惋惜。子太史享嗣任,享字元复,历尚书、吴郡太守。官至越骑校尉。
太史慈墓位于江苏镇江市北固山中峰南麓,墓高1.7米,直径约3米,建于长6.7米、宽7.4米的石平台上,北面挡土墙长6.8米,高2米左右不等,墓前有高1.43米、宽约0.7米的大理石碑,上面刻着7个大字“东莱太史慈之墓”。太史慈墓早已不见,墓前原有碑,题为“孝子建昌都尉太史慈墓”,后来改题为“汉吴将子义太史公之墓”,原墓于1967年遭破坏。 [10]1872年修筑城墙时发现,后屡次修治。抗战前,曾修葺一新,建国初,因塌山被埋没。现墓于1985年重建。原墓前有一块碑简要记述了他的生平事迹,已无存。
感古亭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双溪镇况钟园林的感古山上,
江西省靖安县森林公园“感古亭”
据史书记载,孙策曾命太史慈为建昌都尉,管辖着海昏、建昌、西安、新吴等县(今江西省西北部,含靖安、奉新、武宁、修水、永修、安义、和部分新建地区),平定刘磐骚扰,稳定社会治安,靖安百姓也得到了实惠。太史慈死后,靖安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平定匪乱的东吴大将,把他战亡的这座山取名为“感古山”,1985年在这山头上建的六角亭就依其地名,称为“感古亭”。亭为六角六柱葫芦顶,石台基,重檐式木亭,亭高4.5m,占地25m。亭柱上有两幅对联,一幅是“泽被乡人崇太史,亭名感古话东吴”,另一幅是“凤凰白露翔廊东,黄龙石马卧城南”。于是便建殿立像来纪念太史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