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百一十一章 给你一巴掌,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五百一十一章 给你一巴掌,滚! (第3/3页)

赵苯山摇摇头:“不知道,这世道本就雪中送炭的少,落井下石的多,这一下午你也见到了有些人是怎么说的了?”

    下午老赵也做了些针对性的反击,譬如请几家报纸杂志来家里做了采访,几位圈内好友的发声等等,但总归声量太小,而且也在考虑官方的态度。

    实在是这种阵势大家都还没见过。

    小舅子半天没捧哏,赵苯山瞥了他一眼,后者正抱着手机皱眉,突然面露喜色:“姐夫!”

    “怎的?”

    “路……路总他发微博声援你了!”

    “哦?”赵苯山搁下筷子,半晌又叹了一口气,感慨这人情用得不值当。

    也算是自己倒霉,怎么就遇上这档子事儿。

    这饭吃了一半戛然而止,或者说很多个饭桌上的觥筹交错都因为路老板的微博暂时搁置。

    再回来的时候,有人饮酒愈发畅快,有人却再也难以下咽。

    同一时间,本就密切关注网络动态的李教授戴着眼镜,如临大敌地看着刘伊妃名为【维生素茜】的微博。

    没错,洗衣机又蹭老婆的1600W微博粉丝了。

    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此番他作为“意见领袖”对社会话题发表看法,核心话题其实跟女性同胞们更加切身相关。

    因为李教授教授“高深理论”的受众,绝大部分都是女性,这是她主要的创收客户和引导对象。

    但小刘的粉丝群体也绝大部分都是青春期女孩和白领女性,岂非是他引导舆论和戳破公智虚伪的最好课堂?

    用好女人去打坏女人!

    温榆河府的书房内,刘伊妃正逐字句地欣赏老公晚饭酒后的讽刺大作。

    ——

    朋友们,大年初一好,我是路宽。

    晚上在家里小酌时,在饭桌上提起白天的舆论骂战,突然萌生了很强的表达欲,就像昨天的李教授一样。

    当然,今天的话题也有关李教授和赵老师两位……

    咦?

    突然发现竟然没办法用同一个词来统一称呼两位。

    李教授是高级知识分子、著名作家夫人,有资深的海外游学经历。

    但在《山楂树之恋》里和我与小刘演过对手戏的赵老师呢?

    除了演员,就是农民。

    是否也因为如此,他的艺术表达手法和形式,才被各位口诛笔伐的“高级知识分子”所不齿呢?

    回到李教授的高论上来:

    坦率地讲,如果不是她说给我科普“屁精”的另一层含义,别说我和赵老师、相信包括那些同性恋者在内的全国98%以上的观众,也未必有几个人会知道。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以后有同志们被用该词攻击,请记住罪魁祸首就是李教授本人。

    谢谢您的科普。

    在今天之前,我对李教授和她的作家丈夫有过耳闻。

    因为我的家属小刘也是一位文青少女,她自然翻阅过所有文艺青年们都不会错过的小波作家的作品。

    《沉默的大多数》、《时代》三部曲、《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等。

    而就在我今天对她描述李教授对苯山老师的批评时,她很吃惊地告诉我:

    这不对啊!李教授不应该这么大反应啊?

    当我问及原因,我这个孕后已经胖成熊猫的老婆艰难地翻出了小波作家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

    里面明明白白地写着一句调侃:鸡多了不生蛋,女人多了瞎捣乱。

    诶?这是不是李教授最喜欢说的歧视女性和少数群体?

    首先声明,我绝对不认为小波作家是这样的男人,他有着有趣的灵魂,并且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

    可这些,明明都是李教授最喜欢、也是这一次给赵老师戴上的道德高帽啊!

    小刘惊讶道:小品中一句最普通不过的台词,为什么会被拿出来大说特说、口诛笔伐?

    就像李教授自己的作家丈夫说的话一样,这些口语本就是我这样的丈夫、和她这样的妻子都会拿来贬低取笑对方的小玩笑。

    何以致于现在的舆论局面,似乎除夕夜里春晚台上的苯山老师,成为了站在人民群众对面的道德逆贼呢?

    这是什么道理?

    如果这样一个脱胎于“马屁精”的口语、俚语也叫做侮辱少数群体的话,那我现在要向全网实名举报:

    你们所认为的温柔美丽善良、天仙一般的女明星刘伊妃天天侮辱我!

    她从十五岁开始就长期以“洗衣机”的外号污名化我,曾经还参与点赞过多几百条网络暴论,对我造成了严重的精神伤害!

    她涉嫌歧视男人!请妇联给我做主!

    哦,妇联不管我,只管她。

    是啊,从方方面面来看,我们国家其实已经对李教授提出的所谓弱势性别和取向特殊照顾了,这本就是和谐社会的一部分。

    如此看来,李教授对赵老师的批评对吗?

    显然是滑稽又可笑的,就像今次各位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对赵苯山的批判一样。

    于是我在好奇之下,仔细研究了这位李教授素来的学术观点和著作,这才发现她的根本目的。

    她想要借着赵苯山在春晚舞台、春节期间的巨大影响力,向全国人民推销和鼓吹同性恋,使其能在更为公开的场合让更多的社会公众所接受和认同。

    这并不难判断,想探究她这些年一直在做的努力,各位只要去看过她的博文就知道了。

    我甚至在网络上看到她这些年来为“同性恋”和“一夜情”合法化而奋斗的英雄事迹。

    (别急着删,互联网没有记忆,但智界后台是有记忆的。)

    再次旗帜鲜明地抛出观点,我除了自己只喜欢女人外,对其他人的取向不感兴趣也不关心,更不会去评头论足。

    譬如已经公开的几位明星、导演、主持人朋友:

    通过斯皮尔伯格结识的梦工厂的联合创始人格芬、《沉默的羔羊》的朱迪福斯特、曾经邀请我参加过采访节目的《艾伦秀》的主持人艾伦。

    我们关系都很不错,在奥斯卡、金球奖的聚会中正常交流,毫无挂碍。

    但他们和李教授的区别在哪里?

    这几位都是坦荡宣布后自己安静生活,而李教授本身是一位异性恋,却把其他取向当做了一门生意!一门赚钱的营生!

    真正的平权运动需要的是尊重与理解,而非李教授式的“学术碰瓷”。

    她作为异性恋者,却将性少数群体的诉求包装成“学术商品”,通过制造对立收割流量与版税。

    这种“苦难经济学”的玩法,让本应严肃的社会议题沦为营销工具,既伤害了真正需要支持的群体,也透支了公众对知识分子群体的信任。

    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根植于家庭伦理与集体认同,而李教授试图通过春晚这一最大文化舞台,强行植入西方语境下的身份正治议题。

    这种文化移植手术无视本土语境,其本质是对文化主体性的消解。

    更危险的是,她将“性解放”、“一夜情”等观点与艺术批判捆绑,以先锋之名冲击传统道德底线。

    让无数这样的话语持续渗透,最终定然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混乱。

    年轻人们将分不清何为包容、何为放纵,文化认同的根基也将被动摇。

    今年,我也是要做爸爸的人了。

    如果我有一个女儿,又有一个李教授这样的文化贩子一直在她耳边聒噪和兜售这些思想。

    作为一个父亲,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一巴掌扇过去。

    滚!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