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双港策略生效 (第2/3页)
全币驾照点。
第二天凌晨,三人在南湾小港登岸。这里是岭南银票的试点市场,码头上无香屿本港的刻印,但已有人排队兑换岭南票据。几户茶商、木贸商正等待领取标签和运输证明。商港负责人约翰,一位混血商人,脸上带着笑意迎接苏锦瑟。
欢迎来到南湾。他握手道:我这正等你来谈扩限方案。我们愿让岭南银票直接兑换香料及木材,但需先给我港口商人一定商业自主权——如在本港继续流通本港票。
苏锦瑟正色:合理。可每月回报兑换量,我们以合同保证额度,同时愿在南湾设立‘兑换基金’,如遇通胀或黑市,我们补偿兑差。并承诺每三月合作评估。
约翰满意起身,商量交替领导兑换点,制定双方监督代表,以及合同格式印章和海关申报系统。
他当下下令:明日开始正式执行商业内通银票方案。
第一波南洋谈判的高潮在此:香屿港达成“限额通用”协议,南湾港确立“额度扩大兑换”制度。两港共用岭南制银票体系,既维护了当地商帮体系,又实现依附岭南商盟的新秩序。这一胜局,将带来连锁效应:
•岭南商盟短期收入激增;
•南湾港定价体系被拉入岭南监管;
•此次协议便是未来「南洋统一商圈」合作雏形;
•当地反岭南派尚未出手,但已开始感到威胁。
当夜,三人再次聚会于船尾甲板上,海风吹着三人衣襟。顾清霜报告西侧海商联盟近期的商贩渗透人头名单;苏锦瑟将香屿港、南湾港的合同草案摊开,叶长歌笑言:
这就是我们的谜局。商会扩展,不只需货物,还需结盟与维系。现在我们要做的,是酝酿更大棋局,让那些反对者也陷入漩涡——因为依赖我们,也因为不敢撕裂。
苏锦瑟笑道:那就让他们尝到与我们合作的甜头。我们掌控了两个主要港口,一旦他们接受银票,就无法脱离商业秩序。
顾清霜却道:留意情报,不要高调展示达到两个港口主导。给反对派留一条生路,不然他们会走极端行为。
叶长歌点头附和:好,接下来们继续环绕南湾扩容、搜集情报,把香屿那边打造成‘围棋中坚’,靠软硬实力并存。南洋之路,不在于边界,而在于你说是什么,别人就怎么合作。
三人凝视漆黑海面,一艘艘帆影如约而至,新的风波在悄然中生成。
傍晚的南洋港风轻云淡,泊岸的商船在夕阳下微微晃动。岭南商盟三艘旗舰与多艘中小航船整齐排列,码头上聚集着各方商人、岛主代表与岛民小手,气氛既热烈又带着微妙的戒备。
就在交易已基本稳定之时,夜间靠岸的第三舰队带来了一支意外访客——一半是中东血统、一半是南洋原住民混杂组成的“赤月海号”船队。领队是一位叫萨哈卜的青年商人,怀里攥着一份签名文件:他代表新兴海商联盟,要求与岭南商盟进行“三方合**议”。
萨哈卜年约三十,穿传统绣花长袍,脸庞阳刚而机警。他开门见山:
“我们在东南海域已有小规模合作社,想借助岭南银票与贵商盟的换汇系统,但希望在香屿与南湾之外,也能进入岭南兑换流程。”
苏锦瑟虽然心中警惕,却表现得从容不迫:
“欢迎你们参与,但需理解两点:我们已与香屿商帮达成限额协议,中期内若要进入兑换系统,需经过商盟理事会审批;并且贵方需提供风浪保险与商队护航队伍。”
她立即安排顾清霜布置换票点,获取适当兑换比率与额度,并通知萨哈卜留宿三日,参加合同细节谈判。
此时,顾清霜在南湾岸边开设的“渡口哨”不断有箭矢暗投入海,虽不伤人,却可传达“此处已被注意”的意味。每当夜半,微弱火把便点亮水面,暗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