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北向航道探险 (第2/3页)
货物离岛启航,目标北上的中原水道。途中,他们遇到一片壮观的海洋暗礁,但情报小队早已探明浅滩与潮汐规律,引领船队避免走险。
这一路上,顾清霜的信号塔与中转哨所起着关键作用。她将水上哨所与北岭商道哨塔联网:每当北方水域侦测海盗密集,哨塔发出预警信号,船队则绕道前行。
返航第四日,商队成功抵达“北商馆”,中原代表已等候多时。他们看到船队带回的南洋香料、珍珠与红木制品,大加赞赏。另外,苏锦瑟展示的联合商票也获得看好:中原客商提出签订长期换票协议,将岭南银票纳入中原市场兑换体系。
地面上的庆典由北商馆主持。岭南精工手艺与贸易规范获得中原财团称赞。当代表拿到岭南银票兑换中原白银的一刻,岭南势力的跨区影响力瞬间跃迁。
叶长歌站在人群之外,望着这热闹场景:过往的围困与防御都化为台前的光辉显现——他知道,自己与苏锦瑟的规划正在得到验证。
航返后,几岸村寨迎来新的变化:港口城市兴办“讲习馆”,教授岭南账本与商票制度;象屿港当地也出现“岭南造物坊”;中原商帮传闻说“岭南商盟已成南北桥梁”。
岭南本地举办大型酒宴,庆贺航行归来。瓷器、香料与红木商品摆满广场。苏锦瑟再次全程主持货物分配现场,她用流动式账簿记录每笔交易,并宣布设立“红木合作厂”,由村中工坊与象屿港共管,以保证供应继续。
顾清霜则在港口举行仪式:三座信号塔象征商盟守护海陆安危,由她提议出钤“北岭信任章”,代表安全护卫制度开始运行。
几个落日后,岭南商盟的第三批船队已被批准动员。新的目标是西方洋道——那里盛产茶树种苗与医药原草,是中原市场无法替代的资源。苏锦瑟与叶长歌灯下再会,讨论航海图与备用银票:“这次我们要直入西海,拓接西南诸岛,再向东海岸探险。”
这一晚,北岭与南洋的风交汇在港口,她们的会议桌上已摆满新的航海图,更多的港口、岛屿与村寨被纳入商盟版图。
在暮色中,船队与村寨之间的灯火相呼应,山海之间,新的航程才刚刚开始。
几日之后,新一批船队整装待发,港口人流涌动,货物被有序搬运上船。红木、香料、珍珠、织品、瓷器,乃至岭南自产的高质量纸张和手工铁器,都被分类打包,贴上岭南商盟的火印,代表着这一联盟已经从区域性合作体发展成一个体系化运转的经济共同体。
苏锦瑟穿一身剪裁得体的藏青长裙,立于高台之上,目光所及,港口秩序井然、旗帜迎风招展。她身边是一份《岭南外贸协定草案》,那是她亲手起草的,内容涵盖与中原、西海、南洋乃至东海未来可能建交地区的条款,甚至首次提出了“商路共享、利益共赢、边贸互免”的概念,预示着她并不满足于现有的商圈控制,而是志在打造一个真正覆盖东南亚海域的商会帝国。
她身后的叶长歌一身便装,眼神沉静。他不是来庆功,而是来送行的。
这一次,他不随船出行,而是选择留下。岭南腹地的事务越来越繁杂,从民兵训练到边寨治理,从粮草储备到内部商贾规制,都已到了必须设一位“坐镇者”的地步。更重要的是,他已经看清,若岭南要长治久安,必须建立一套自主的治理机制,一个能在没有他的情况之下,也能稳定运作的“岭南之道”。
“我走后,西航的安全就交给你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