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50章 终须一别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550章 终须一别 (第2/3页)



    毕竟他还想着收复碎叶城,而碎叶城距离黄草泊足有一千四百余里。

    “北庭现在筑城筑的如何了?”

    见他失落,刘继隆主动询问起了北庭的事情,而张淮深听后也精神了几分,从张延礼手中接过装好弹药的火绳枪时与刘继隆说道:

    “眼下北庭十二万八千余口百姓,某在庭州以西设下了林州、黄州及八个县,每个县相隔七八十里,人口万余到三千不等。”

    “眼下关西之地还有十二万百姓在发配西域的路上,某准备将五万发配北庭,七万发配姑墨、疏勒等地。”

    “这十二万百姓分三年发配,三年后应该还能在黄草泊附近修建几座城池。”

    “十年内若是能收复弓月城和碎叶城,那某死而无憾……”

    张淮深感叹着,刘继隆则是颔首道:“这日必然不远,不必忧虑。”

    有了火绳枪与火炮,汉军只需要派遣万余军队和五万左右民夫就能从黄草泊绕过天山,攻打并占领碎叶城和弓月城。

    只要拿下碎叶城和弓月城,北庭汉军的压力就会骤减,因为弓月城和碎叶城所处的伊犁河谷降雨量不是西域各地可比的。

    眼下的西域环境比后世清朝乾隆年间要好多了,沿途都有绿洲和湖泊河流。

    清朝乾隆年间都能通过高成本在伊犁安置数千营兵和数万屯民,没道理大汉不行。

    尽管大汉在关西的人口不如乾隆年间,但少量迁徙,将时间线拉长就能做到。

    只是十年时间还是太长了,刘继隆虽然觉得自己身体强健,但对于他能否活到十年后,他心里也十分忐忑。

    他必须撑到拿下伊犁河谷,并在伊犁河谷开垦得出成果,以此才能让后世之君不必因为成本而舍弃伊犁。

    后人的智慧从来都只是前人无能为力的一厢情愿罢了,若是后人真的能解决所有问题,大唐也不会从盛唐跌落,汉人的生存空间也不会被压缩到凤翔以东了。

    “回京之后,某会下旨,每年从陇右起运常平粮百万石前往庭州。”

    刘继隆忽然继续开口,张淮深却闻言叹气道:“话虽如此,但这些粮食运抵后也只是十五存一,每年供给移民口粮都略有不足,如何……”

    “若是再加上新作物呢?”刘继隆打断了他,这让张淮深错愕看向他。

    新作物的事情,张淮深自然是知道的,他也曾感叹过新作物的产量,但他并不知道新作物能否在西域种植。

    现在听刘继隆这口气,似乎新作物能在西域种植。

    想到此处,张淮深不免急切道:“您的意思是,新作物能在西域耕种?”

    “嗯!”刘继隆笃定点头,尽管新作物在中原的成粮率不如水稻,但新作物却不需要水稻那么苛刻的种植条件。

    眼下大汉在西域的粟麦亩产也就在七斗到一石左右,完全比不了南方的一石五到两石。

    可若是引进新作物,哪怕土豆、红薯的成粮率要折四成,亩产也比粟麦高得多得多。

    在新作物保障西域百姓能够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再额外起运百万粮食进入庭州,哪怕十五存一,每年也能数万石,经年累月下来就是数十万石。

    有了这批粮食,大汉想要收复伊犁河谷的难度将大大降低。

    “什么时候能将新作物带去西域耕种?”

    张淮深忍不住追问,刘继隆听后则是说道:“新作物在岭南扩种不过两年半,如今虽然可以尝试向西域扩种,但需要在沿途的黔中、剑南、陇右先后接替扩种。”

    “起码三年后才能扩种到西域,在西域推广也需要两三年时间。”

    “七年后,兴许汝就能带兵西征,为朝廷收复碎叶和弓月城了。”

    七年,这已经是刘继隆所推测最快的速度了,如果遭遇冻害或者其他灾害,这个时间或许还会延长。

    “七年……”

    听到时间从十年缩短到七年,而且是保证能出兵的时限,张淮深顿时便高兴了起来。

    “好好好,那就请陛下多操劳记载,七年后臣必定收复碎叶城与弓月城!”

    “甚好。”刘继隆轻笑,随后从旁边赵英手中接过火绳枪:“走吧,看看今日谁打得黄羊更多。”

    “驾!!”

    二人同时抖动马缰,如离弦之箭冲出,在草原上寻找起了猎物。

    也在他们寻找猎物的同时,留在洛阳理政的刘烈也愈发得心应手。

    趁着许多臣子老迈,他将郭崇韬等人陆续拔擢起来,眼下四人分别在户部、兵部、吏部、礼部当差。

    除此之外,江南的京察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相比较遭遇兵灾较为严重的中原和河北,江南的世家豪强数量更多,利益牵扯的情况也更为复杂。

    由于江南归附时间较晚,因此如今的庙堂依旧以陇右独大,关西次之,再次则是关东,江南则处于最末。

    在陇右、关西、关东诸派都被朝廷收拾明白的局面下,江南的世家豪强在庙堂上的声音,根本不足以庇护他们的利益。

    面对朝廷刻意的牵连,江南的世家豪强能做的只有叛乱,但他们的叛乱对于大汉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

    庙堂上的陇右诸派,甚至希望朝廷能在江南继续扩大规模,毕竟经过四次京察后,他们都明白了自家陛下想要的是足够的罪民。

    如果朝廷在江南获得了足够的罪民,那自家陛下兴许也能消停一段时间。

    在这种诸派推波助澜的情况下,江南的京察可以说进行得十分顺利,除了部分叛乱外,整体都达到了刘烈的预期。

    “不过四个多月时间,便查出了一千多有品秩的官员和上万吏员,这江南之地还真是温柔乡,能将人迷惑如此。”

    六月中旬,洛阳东上阁内。

    刘烈看着手中奏表,忍不住开口嘲讽起了这些被查处的官吏。

    面对他的嘲讽,眼下在吏部当差的严可求则是躬身道:“江南蛀虫自然不少,不过主要还是江南那些世家豪强的手段太多。”

    “此次一百五十四家被抄没,牵连八万七千六百五十七人,抄没田亩府邸及钱粮甚多,尚在计数之中。”

    “此外,诸世家豪强之中查出隐匿人口二十四万七千余人,眼下尽皆圈禁府中,等待朝廷安置。”

    “眼下尚在江东、两浙京察,尚未进入江西、湖南、福建、岭南等处。”

    对于江南京察,刘烈选择的是由北向南,缓慢京察,直到入冬再进入岭南京察。

    正因如此,繁华富庶的江东两浙便成为了首选,而当地的情况也并未令刘烈失望。

    不过失望是一回事,满不满意则是另一回事。

    “江东两浙,尚需多久能查完?”

    刘烈询问严可求,严可求闻言作揖道:“尚需不少时间,最快也要到八月才能结束。”

    江南人口一千七百余万,光江东两浙就占据八百余万,难度不比查两三个道要小。

    不过若是把江东两浙的问题解决了,江西、湖南和福建、岭南等处就好解决多了。

    刘烈听后在心里稍微算了算,光是眼下查出有问题的官吏和世家豪强,所能牵连的人口就不下二十万。

    二十万若是放在其他地方也足够了,但对于江东两浙还不够。

    江东两浙能牵连的人口还有很多,哪怕其中不少都是无辜之人,但比起彻底掌控岭南,这些人的牺牲便不算什么了。

    想到此处,刘烈开口道:“不着急,慢慢查,查仔细了。”

    严可求闻言,当即便明白了自家殿下的态度,而东上阁内当差的敬翔、谢瞳、张瑛、郭恕等人则是脸色各异。

    “是……”严可求躬身行礼应下此事,刘烈则是看向张瑛,询问道:

    “岭南道各处户口几何,内阁可有存档?”

    “回禀殿下,有。”张瑛躬身应下,而他身旁当差的谢瞳已经起身去找来了文册,双手呈给了刘烈,并开口介绍道。

    “至去岁九月中旬,岭南道三司奏表:岭南道有五十八万四千六百二十七户,二百九十四万五千七百五十二口。”

    “其中岭东什五,岭西什三,安南什二,二千六百余万亩耕地大抵也是如此。”

    谢瞳开口介绍,刘烈目光扫视文册内容,见到岭西只有近百万人口,其中三成还是蛮民,而安南六十万则近半蛮民后,他便合上了文册,目光投向了严可求。

    “将岭南道人口耕地文册及此次京察目前犯民文册发往陇右,请陛下决断。”

    尽管刘继隆已经说过,要将江南京察的许多百姓发配岭南,但刘烈还是准备再次询问。

    严可求闻言也附和似的点了点头,随即作揖接下了此事:“臣领教令……”

    眼见刘烈没有什么吩咐,严可求也就带着文册退出了东上阁。

    在他走后,东上阁内又再度安静了下来。

    尽管江南京察中牵扯的官吏有许多都是陇右和关西的官吏,但对于已经决定断腕的各派来说,他们早已成为了弃子。

    没有人为他们求情喊冤,他们就好像无人在意那般被清扫出了官场。

    在这种情况下,洛阳城内的快马带着文册向陇右道疾驰而去。

    一个多月后,严可求的奏表与高骈、李阳春的奏表先后送抵张掖。

    由于正值雨季,刘继隆在张掖城内的临时行宫内休息,可以安静的将这些奏表看完。

    说是行宫,其实就是个普通的院子,与山丹的院子差距不大,所以张淮深也坐在了刘继隆旁边的次位。

    “某准备调颍川郡王王建前往北庭,不过不是大都护,而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