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全忠尽忠 (第2/3页)
隆不会用自己多年积累的诚信来做一件没有必要的事情。
“此事萧相无需担心,只需要在政事堂好好处理政务便足够了。”
刘继隆眼见萧沟如实交代,便轻笑着安抚他离去。
萧沟见他如此,顿时犹如卸下千斤重担,缓了口气后作揖离去。
在他走后不久,坐在角落的敬翔也将此事记录在册,随后看向刘继隆。
“殿下,网已经撒出去了,南下的官吏也把能控制住的控制住了。”
“依臣所见,无需等到两个月后,现在就可以收网了……”
敬翔觉得万事已经准备就绪,可刘继隆却摇了摇头:“尚需要个理由。”
“今日观他们神色,显然是等不急了。”
“各道州的报纸,如今都铺设下去了吗?能否正常运转了?”
刘继隆主动询问敬翔,敬翔闻言前去翻找文册,随后便找到了陆龟蒙负责的邸司奏表。
待他将邸司奏表打开后,便不紧不慢看向刘继隆:“长江以北都已经铺设好了,江南西道和江南东道的浙东等处也正在筹划,最迟冬月初就能开始刊发。”
“不过殿下,虽说报纸是为了面向百姓,但也需要百姓能够懂文识字才行。”
“报纸上的符号虽然有助于断句,但还是需要百姓自行了解,才能如殿下您所说的掌控舆论。”
报纸的用处,敬翔已经从刘继隆口中了解到了,无非就是将舆论从世家豪强手中抢过来,让百姓能直观了解朝廷的政令,不受地方世家豪强蒙骗。
可报纸的问题也很大,那就是作为平民读物,它需要民间有一定识字率才能流通。
这点刘继隆也十分清楚,毕竟不管是东方的邸报,还是欧洲的报纸,都是在识字率上升后才形成的定期刊报。
这个时间节点是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也就是万历末年。
在此之前,报纸和邸报基本都是贵族、士大夫的读物,属于临时刊印的产物。
不过随着识字率上升,邸报和报纸在民间有了一定的基础后,这两项都先后成为了定期读物。
邸报从万历末期开始从手抄或木刻印刷改为活字印刷,规模日渐增大,逐渐面向平民中的富户,并向市民传播。
明清战争后,虽说清朝也延续了明朝的邸报、京报等制度,但只许照章抄录宫门钞、谕旨和奏章,并禁止民间杂报私自发行。
这种做法,无疑打断了邸报面向大众的进程,故此不能算作近代报纸中。
刘继隆所发行的报纸,基本与后世报纸没有区别,只是版面和内容有所区别。
新闻如果都是正面的,那自然便成了粉饰太平,只有正反皆有,才能让百姓信任,调动其情绪,掌握民间舆论。
不过在此之前,刘继隆必须先把报纸扩散到天下,然后用官学来逐步提升识字率,让平民识字率得以提升。
只有平民识字率提升,能够看懂报纸,报纸的作用才能慢慢显现出来。
想到此处,刘继隆询问道:“邸司在关西的报纸销量如何了?”
敬翔闻言,又从邸司的奏表中找了找,末了开口道:“去年售出三十三万六千四百五十七份,今年至六月末售出十六万五千五百一十六份。”
“每份报纸售价十钱,去岁所获三千三百余贯,除去造价及官吏及工匠俸禄,反倒是积欠一万六千六百余贯,这……”
邸司开创三年有余,在京及地方上官员、吏员、工匠接近一千二百人。
一千二百人的俸禄和工钱支出,每年都需要两万贯来维持运转。
要知道这还只是刚刚把《国报》和《京报》的业务拓展出来,其它的《军报》、《道报》及《州报》都还没有开始铺垫。
只是两份主要报纸的业务,便需要两万贯来维持,才能保障五个道的邸司运转。
要是按照刘继隆所设想的十五道都开始运转,恐怕每年所需不下十五万贯。
“关西有官学,读书人是关东数倍之多,尚且无法维持运转。”
“若是铺设关东,这邸司恐怕每年所需不下十五万贯,殿下……”
敬翔觉得这么做,成本似乎有些大,而且很难说能否成功。
对此,刘继隆却安抚他说道:“天下初定,百废待兴。”
“此前天下动乱,百姓都在为了吃食而奔波,自然没有心思阅览报纸。”
“等到天下安定下来,随着百姓识字不断提高,报纸的销量自然会水涨船高。”
刘继隆倒是不指望报纸能赚钱,甚至赔钱也没事,每年花十几万贯来维持朝廷对地方上的舆论掌握,这笔买卖很划算。
想到此处,刘继隆结束了这项话题,继续对敬翔说道:
“如今天下设置诸多船监,为的便是营造出更大的大船,而这些大船日后都要向深海航行,为朝廷带来新的作物和物种。”
“这件事不能马虎,五年内吾要看到三千料以上的大船。”
美洲和非洲及欧洲的作物,乃至南洋的占城稻都是刘继隆和如今天下需要的新作物。
这个时代土豆、红薯、玉米等作物,虽然没有后世的那般高产,但却能丰富新朝在高山丘陵地区的作物种类。
它们在山地种植的亩产,比如今山地主要作物的黍稷亩产高出两倍左右。
在没有品种改良、工业化肥播撒的情况下,玉米与土豆产出稍差,亩产不过百五十斤到二百斤不等。
红薯产量虽然高,但根茎植物的水占比太高,如果按照粮食来算,折粮后只能等于稻麦二三百斤的亩产。
饶是如此,却也能让新朝对西南开拓增加几成把握了。
粮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硬通货,只要获得三大作物并在西南山地丘陵地区推广开来,让军队能够在西南自给自足,那汉军的兵锋将越过哀牢山和大金沙江(伊洛瓦底江),通过军事手段来羁縻广袤的中南半岛。
如果能将现有的目标都完成,汉家便直接少了一千年的曲折,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便不会发生。
深吸口气,刘继隆又重新将思绪放到了案上的奏表中去,而敬翔则是按照刘继隆的吩咐,发敕令给了南衙,由其传给三大船监。
“三千料之巨舰……”
南衙政事堂内,李商隐看着汉王府送来的这份敕令,忍不住倒吸了口凉气。
毕竟如今大唐能建造的最大船只,也就是汉军中的两千料大福船了。
三千料的大福船,除非海外有个体量不输于大唐的国家,不然李商隐想象不到要用来对付谁。
“此等巨舰既成,不知殿下将欲何为?”
政事堂内的李衮师也看清了敕令的内容,忍不住询问起来。
面对他的询问,李商隐则摇了摇头,语气笃定道:“无论何用,此乃殿下敕令,但依令而行,当无差池。”
“对了。”李商隐顿了顿,抬头看向李衮师:“让你去户部和五军都督府询问的事情,可曾询问清楚了?”
“已得详报。”李衮师不假思索的回答道:“江西、湖南、江南等处降卒并其家眷,皆在发配岭南途中。”
“各道将降卒及其亲眷分三批遣送,今岁入冬、明岁入秋及入冬分批南下,所涉不下四十万众。”
“如此巨量人口徙入,每年需自湖南、江西等处调运百五十万石粮南下,方能保其口粮无虞。”
“岭南本道赋税,仅堪补足百五十万石外之缺额。”
“此批人口入岭后,至少四年内朝廷不可调动岭南赋税,且每年须调入百五十万石。”
“若计途中损耗,起运当需二百五十万石,如此持续三年方可。”
李衮师说到这里的时候,忍不住说道:“岭南蛮荒,此四十万众恐有私逃北上者。”
“逃则捕回便是。”李商隐这话说的有些不近人情,但他知道开发岭南是大势所趋,这点刘继隆与他说过。
岭南人口不足,朝廷就没办法很好的控制安南,更无法利用岭南去反攻南蛮。
汉军已经将通往岭南的官道都进行了扩宽和清理,只要这四十万人在冬季走官道进入岭南,路上便不会死伤太多。
“岭南都督使司作何回复?现今开垦屯田几何?可纳首批徙民否?”
见李商隐询问,李衮师继续回答道:“挈彪奏表中言,已调兵往安南、岭西及潮州辟军屯,入冬后将亲率水师征讨崖琼诸州叛蛮。”
“至奏表发出时,广州境内已垦出屯田二十万亩,另有数万降卒持续开荒,每月新垦七千余亩。”
“岭东、安南及潮州等地月垦亦不下五千亩,且待大军击破山蛮,便可获降卒,不断开垦。”
“眼下,朝廷可先安置徙民于广州,再渐次分迁各处。”
“广州通各地之官道山径,挈彪皆遣兵拓宽清理,可保徙民不受山蛮袭扰。“
李衮师与李阳春关系不错,语气中不免有些自豪。
李商隐听后,也是忍不住抚了抚须:“殿下以挈彪治岭南,果然是经过深思熟虑了。”
“挈彪此前治理淮南时便十分出众,如今治岭南也优于湖南、江西等处。”
“若持续如此,恐怕只需十年之功,岭南便能恢复昔开元时的富庶繁华了。”
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十年后的岭南景象,李衮师也不由得频频点头,显然十分认可。
“岭南有挈彪,老夫便放心了,眼下只需按部就班,便能将南边归入朝廷掌控。”
“算算日子,再过两日应该便有诸道送图籍前来,此事不可马虎,需好好登记在册,交由殿下知悉。”
“是!”
父子二人交谈结束,随后便把刘继隆所下敕令派了出去。
相比较皇帝禅让的事情,这些平日里都为人所关注的事情,此刻却都被人下意识忽视了。
半个月的时间过去,随着时间来到十月,早早被告知今年提前两年毕业的关西诸多学子,除非要继续进读大学,不然基本都选择了参加科考,被选为吏员调往各处补缺。
其中陇右的十余所大学也贡献出了两千六百名官员,基本都被调往了关东。
诸道送往洛阳的粮册和图籍也在不断汇总,整个洛阳城都显得十分繁忙。
在这繁忙之下,经过赵英挑拨,豆卢瑑与裴澈也在不断邀请所谓的有识之士。
许多官员收到了那些邀请,要么视若无睹,要么就是前去后默不作声。
朱温是被邀请的诸多官员之一,哪怕他只是个散官,但还是得到了豆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