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禅让而辞 (第2/3页)
影响后世千年……”
敬翔倒也不藏着掖着,当他从刘继隆口中听到将御史台并入都察院后,他就知道都察院崛起已经注定。
只是他没想到,刘继隆竟然在天下十五道都常设监察和巡察官员,这对于加强朝廷的威望自然是好的,不过官员们反对的声音肯定也不小。
若非刘继隆掌握了关西官学,说不定还真需要与这群人妥协。
至于现在嘛,敬翔只觉得天下大变也不过这两年时间了。
面对敬翔这番坦荡,刘继隆嘴角轻扬,随后又将目光放在了桌案上的奏表中,同时感叹道:
“此为开端,朝廷积弊百年,许多事情不得不除,不得不防……”
面对他这番话,敬翔十分认可的点了点头。
与此同时,赵英也紧赶慢赶的将刘继隆所交代的东西送往了南衙的政事堂,待李商隐看完都察院的制度和此次军功拔擢文册,已经是两个时辰后了。
“将御史台并入都察院,殿下这算是给某出了个难题啊……”
“此事不难,若是有人为难,下官会将其说服的。”
李商隐揉了揉几乎紧皱一整日的眉头,感叹着说出这件事有可能引发的后果。
对此赵英却十分平静,似乎根本不在乎那些旧臣的骚乱。
他口中的说服,恐怕不是李商隐认为的那种说服,所以李商隐听后便对他安抚道:
“此事,某需要与高相好好商议,中秋节后定能拿出殿下满意的章程。”
“既是如此,那下官告退了。”
赵英眼见李商隐不再抱怨,当即便作揖离开了政事堂。
在他走后,李商隐又重新拿起写有都察院制度的文册,不免深吸了口气。
“殿下对官员的监察,着实有些严苛了……”
他毕竟出生在元和年间,而大唐对官员的监察和巡察力度相较来说并不大,故此在他看来,刘继隆这套法子几乎是在每个官员头顶都悬了把利剑。
这种防臣子如贼子的手段,等制度确定并传播开来,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
如果没有关西学子为自家殿下托底,南边肯定会因为这件事而闹起来的。
想到这里,李商隐揉了揉眉头。
虽然天下太平才开始几个月,但他已经隐隐感觉到了自家殿下的变化。
他对官吏不再如当初那般宽容,反而变得有些严厉了。
这样的变化,令李商隐有些担忧,但他想到自己的年纪后,便只能摇头对都察院制度进行修改起来。
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北方的旱情依旧,而张瑛也在带人推波助澜的传播“唐运已终,天愁地惨”的流言和童谣。
“太白犯紫微,井底生尘灰;朱雀羽焦垂,老龙鳞甲摧……”
“田裂三千里,蝗飞蔽日晷;非汉不降泽,惟王可止悲……”
八月,本该是北方开始秋收,百姓进行秋报的时候,整个北方却都在流传着上苍愤怒,唐运将终的童谣,且旱灾越厉害的地方,童谣流传的越广。
这些童谣配合李佾那些“荒唐”的举动,越是旱情严重的地方便越厌恶如今的天子。
在这样的环境下,洛阳城内的那些人也渐渐察觉到,距离唐运告终兴许真的不远了。
这种环境令豆卢瑑等旧臣心中愤慨,更令身为皇帝的李佾变得焦躁。
正因如此,他再度召李梅灵入宫,而李梅灵也知道他想法,在入宫前找到了刘继隆。
“妾身参见殿下……”
“公主不必如此。”
汉王府中堂内,看着从公主府来到此处的李梅灵,刘继隆只觉得李梅灵愈发娇嫩,丝毫不像生过孩子的女人。
纵使政务繁忙,但他还是不免生出几分想法,而李梅灵经过此前与刘继隆的相处,也知道刘继隆大概在想什么,于是继续行礼道:
“陛下召妾身入宫,故此妾身前来请问殿下,若是陛下禅让于殿下,殿下又该如何待陛下?”
李梅灵的话,顿时浇灭了刘继隆的心头火,他喜欢美人不假,但美人在天下面前根本不算什么。
面对她的询问,刘继隆依旧平静道:“李氏起于陇西,便安置于临州,以陇西郡王封之,食邑五千户,准不称臣,受诏不拜,可用天子仪仗祭祀宗庙,仍行大唐正朔。”
“新朝爵位世袭降爵,郡王可享八代富贵……”
刘继隆对李唐可以说十分不错了,不管是此前僭越称帝的李杰还是李俨,亦或者即将禅位的李佾,都可以算作优待。
此举除了要安抚人心,也是为了不开一个坏的头。
二王三恪这套制度,自东晋后便鲜少有人遵守,哪怕遵守也只是表面遵守。
刘继隆想要开个好头,自然不太可能苛待李佾。
“安置于临州,这……”
李梅灵听到刘继隆要将自家弟弟安置在临州,顿时便有些犹豫起来。
临州作为刘继隆崛起之地,安置此处无疑是在监视,李梅灵还是希望能为自家弟弟寻个安全僻静,远离庙堂争斗的地方。
她的想法,刘继隆自然也清楚,但李佾的安全对他也格外重要。
“安置在临州,才能保障其安全。”
刘继隆自然知道把李佾安置临州的坏处,但只有将他安置在这里,刘继隆才能放心。
李梅灵见刘继隆已经决定,便知道这件事改变不了,于是对其回礼道:“既是如此,那妾身便入宫去安抚陛下了。”
“嗯……”刘继隆颔首应下,继而低头处理起了政务。
见他如此,李梅灵便转身走出了中堂,令人准备车驾往紫薇城赶去。
半个时辰后,经过禁军复杂的盘查,李梅灵总算进入了紫薇城,并在贞观殿见到了翘首以盼的李佾。
“阿姊!”
见到李梅灵到来,原本就坐立不安的李佾立马起身,而李梅灵也见到了殿内的张瑛、杨公庆及西门君遂等人。
“参见陛下……”
李梅灵对李佾行礼,随后在其虚抬下缓缓起身,面色平静的看向张瑛等人。
“吾奉汉王敕令前来,张将军是否觉得有何不妥?”
“臣不敢……”
张瑛虽然嘴上说着不敢,但表情却十分淡然,显然并不把李梅灵放在眼里。
他十分清楚自家殿下钟意之人是谁,李梅灵即便再如何年轻漂亮,诞下多么优秀的子嗣,也动摇不了封徽的地位。
只是李梅灵毕竟搬出了自家殿下,因此他还是朝着李佾作揖道:
“陛下,既然陛下与公主相见,臣等先行告退。”
“爱卿慢行……”
李佾佯装轻松,却十分紧张。
他的表现都落在李梅灵眼中,待到张瑛等人离去后,他才连忙与李梅灵来到贞观殿的偏殿中坐下。
“汉王、汉王可曾说了朕的事情?”
李佾语气紧张,李梅灵听后微微颔首:“来前,某前往王府与汉王见过面了……”
她将刘继隆许诺的那些待遇都告诉了李佾,李佾最初听到刘继隆将他安置在临州时,顿时便冷汗直冒。
但是听到刘继隆这么做都是为他安全考虑后,他仔细想想却觉得十分正常。
尽管陇右的那群人巴不得他这个唐皇去死,可若是自己禅位,加上刘继隆亲自派人护卫,自己的安全肯定是有保障的。
等到十几二十年后,那群最为仇视他的那群陇右官员接连走出庙堂,他便能安心在临州做他的陇西郡王了。
更何况刘继隆素来注重承诺,他既然承诺了可世袭降爵八代子孙,那也没有必要对自己一个没有威胁的人出手。
想到这里,李佾起身来回渡步,随后看向李梅灵:“阿姊,依汝所见,朕何时禅让最为稳妥?”
见他询问,李梅灵沉吟片刻后才开口道:
“近来南衙不断调遣官员南下,想来是准备彻底安抚好了南边才准备开创新朝。”
“若是开创新朝,自然是岁末最佳,以便来年使用新的年号。”
“自古而今,禅让素来有三辞三让之说,时间不可太长,亦不可太短。”
“陛下可在中秋时分禅让,待汉王推脱后,又于九月再次禅让,而后十月第三次禅让。”
“若殿下在第三次接受,差不多也有两个月时间准备开国登基之事。”
“只是……”李梅灵眼神复杂的看向李佾,李佾愣了愣:“只是什么?”
“只是陛下真的愿意放弃皇位,放弃社稷吗?”
李梅灵的话让李佾表情渐渐复杂起来,但他很快就回应道:“某为王子时,见耶耶宠信夔王而不喜阿耶,常为阿耶感到难受。”
“本以为阿耶即位后,朕及弟兄们能得到阿耶宠爱,然阿耶却宠爱五弟而轻于朕……”
提及此事,李佾有些咬牙切齿,眼底怒意升腾。
他不明白自家阿耶也曾受过自家耶耶淡漠,为何还会淡漠自己。
尽管他最后还是成为了太子,可他清楚自家阿耶并不想让自己做皇帝。
“某这个皇帝自开始便宦官所挟,汉王虽令人监察于朕,却未囚朕于宫中。”
“大厦已倾,朕不过傀儡,如何有力回天?”
“倒不如安分守己,好好将血脉传下去,不至于绝嗣于此。”
李佾不是什么高才,但他却知道古往今来,许多前朝宗室大多都被屠戮,而他并不想步入这群人的后尘。
如果他能以乖顺的形象,换得李唐宗室的保全,这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
想到此处,李佾看向李梅灵,踌躇道:“阿姊能否为朕再走一趟?”
“什么?”李梅灵恍然看向他,显然还没有从他刚才的话中走出。
见她如此,李漼深吸口气,壮着胆子询问道:“朕禅位过后,汉王将如何处置李氏远近六千余名宗室?”
“这……”李梅灵倒是没想到这里,因此在片刻的迟疑后,她便点头道:“某会回去询问汉王,令人将消息传来的。”
“好,如此便拜托阿姊了。”
李漼朝着里李梅灵躬身作揖,十分诚恳,令李梅灵连忙起身,侧身让过。
“既是如此,某先去询问殿下,若是天黑便不好询问了。”
“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