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大王放心,杀这些人,末将之刀定是锋利无比! (第3/3页)
,梅展心中更是心跳加速不止。
燕王当真开口了:“马上,小乙麾下,会有数百军汉陆续投到你人马之中,有一个叫做时迁的军汉会亲自而去,要不得多久,你军中粮饷就会停,到时候,你只管带领麾下之军,当场哗变,揭竿而起……”
“啊?”梅展目瞪口呆当场,耳朵里嗡嗡作响,听错了,绝对是听错了……
苏武还有话语:“不得多久,我会带大军北归,去防备女真,管制草原。某要你打进这汴京城来,到时候,你会有一份名单名册,只管挨家挨户,杀人放火,搜刮干净!时迁会帮着你做,你不必多忧,京中燕青会驻在此,更会与你方便……但有一点,不可乱犯百姓,名单之外的,定要秋毫无犯,到时候时迁也会帮你管制……”
这件事,其实不那么严谨,毕竟知情者不少,至少燕青麾下之人,知情者众……
但没那么重要了,人都杀完了,冤无头债无主了,哪怕后人发现一些蛛丝马迹,那也无妨……
不这么干,这个国家可不会好。
树大根深,先把根子全拔了,再来修剪枝叶,那就简单许多,只看狠辣手段了……
苏武也不是要如何把天下吏治打造得怎么如至清之水,真若如此,那不免也是痴人说梦……
但一定要把吏治整治得在一个合理高效的范围里。
却再看梅展,梅展呆呆愣愣就在当场,他甚至都不知道话语该怎么说怎么答了……
苏武就问一语:“此乃为国为民之事,是某亲自当面与你耳提面命之言,你敢是不敢?”
梅展看了看燕青,他自也不傻,愣愣点点头:“末将……敢的……”
他懂得,这件事,只是要他一个名义,不是他真干,真正干的人,是当面这位燕青燕将军!
只是,这件事之后呢?
他不敢问……
但苏武直接说了:“事成之后,某自有大军立马就到,会当场把你围困在京畿周遭,到时候,你带部曲投降即可,判尔等全部充军到塞外去,只待一两年,陆续再可归乡,但你不能归乡了,要留在塞外,吃喝用度一应不愁,来日还为你在辽东置办产业,至少要留一二十年去,还允你一件事,你儿子四个,迁到京东,改户籍,改名,不改姓氏,对外只说一并充军了,到时候安排入燕京讲武学堂,入军中为官,说不得来日女真剿灭,让你儿子到辽东领州府总管也未尝不可,再往后,只看他们自己的造化,但有功劳,拔擢抬举,自不在话下……如此,可妥?”
梅展听得认真,他知道这件事没什么风险,唯一的风险是事成之后怎么办……
此时听来这一通详细之语,又看了看燕青,也看了看苏武,燕青年轻非常,苏武也年轻非常……
至少还能活个几十年去……
一二十年之后,两人十有八九,都还在……
这个情分,便也还在……
这事……
梅展躬身一礼:“末将得令!”
苏武便是起身,往梅展肩膀一拍:“好,详细之事,自有燕青与时迁传达,你只管按部就班来……”
“得令!”梅展再躬身,已然不是震惊模样,脸上有了几分决绝……
不免也想,此番真要杀进东京城,把那些达官显贵、高门大族、朝堂相公们杀个尸山血海……
岂不也是一种畅快?
这种畅快,昔日落草之时,岂能没想过?
今日却是真要做了,还做得没什么后果……还能是一桩功劳……
这世界之事,真是千奇百怪……不是今日真遇到了,岂敢相信?
还有吴用一语:“梅将军此番,青史留名也!定是万古之美名!”
梅展再躬身:“大王放心,杀这些人,末将之刀定是锋利无比!”
苏武点头,对着燕青一语:“速速派人把梅将军送回去……”
“大王,末将去也!”梅展再拜大礼,心中好似真有一股子热血在起,已然摩拳擦掌!
燕青出门去,安排几番,送梅展速归。
随后燕青又回,因为苏武还有事情交代。
便听苏武来言:“京中之事,要多多盯好,梅展杀人京城之事,一定要管制得住。天子也要盯着看着,还有那个太子赵楷,也是如此……其他的,倒也不用多管……”
“明白!”燕青点头。
“名单名册,你早些送来我看,钱氏一族可不在其中,但他们家那些女婿,不必顾虑……”
苏武这回,是真要下狠手了,女真人历史上能在这座一百多万人口的城池里弄出多少钱来,苏武就得要弄出至少这个数目来。
金人两次拢共,绢帛,五千四百万匹。
绸缎,一千五百万匹。
黄金,三百万锭。
白银,八百万锭。
宋黄金,一个大锭是五十两,中锭小锭是二十五两与十两,且主要都是大锭。
宋白银,大锭也是五十两,小锭二十、十,不一……
只是宋朝一两是三十七克左右。
且这东京大户人家地窖里,还不知存了多少铜钱,大宋的铜钱,只要成色好的,甚至大部分被这些人存在了自家地窖里,都是貔貅一般,只进不出……
历史上金人掳掠,几乎没要铜钱。
但苏武这一次,也要!
至于其他贵重之物,算之不尽。
天下好物,从五代开始,到后周到宋,几乎大部分聚在汴京城,汴京城,打一个不那么恰当的比喻,就是美利坚之华尔街。
苏武这次,要把这座汴京城翻个底朝天去……
岂能不也是一番剧烈之革命?
苏武不急着上位,就是要先做这件事,这件事之后,苏武收拾了残局,才会有那登顶大宝之事。
因为不登基,苏武就没有无限责任在身,而是赵佶退位之乱,是之前朝廷失治之乱……
登基之后,苏武就得为这个国家负无限责任了,这天下就得朝着长治久安欣欣向荣的方向去了。
苏武甚至心中还想,也不知后世之人,会不会有大才之辈,在史书的只言片语里,真把这件事的头绪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