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第2/3页)
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着。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这个地方讲到犯偷盗的过失。“偷心不除,尘不可出”。偷心我们解释一下。一般的偷盗,它的对象是财物;《楞严经》讲偷,它是指偷取三宝的功德。这个是比较严重的过失,偷取三宝的功德,后面会说明。
一个修行者,他是多智、禅定现前,但放纵自己的偷心,这个时候他落入邪道。邪道就是这个人内心投机取巧,什么东西都想要走捷径,不走正道,结果落入了邪恶之道。这种投机取巧的心态,加持到他内心的资粮;这个人是有资粮力的,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这不是一般人,他有一点止观的力量。但他的心是向外攀缘的,业力来引导愿力,由生死业力的引导,他就有三种情况: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
我们先谈精灵。它的本位是畜生,可能是只老虎或者是只狐狸。但他偷取日月的精华,他不走正道,老是想要偷别人东西。偷取日月的精华以后,他就有一点小小的神通力了;他就能够变成人,可能变成男人或者一个女人来戏弄别人,这个叫精灵。中品妖魅,本位是鬼神。他偷取人类的精气使令他健康长寿,这是妖魅。
第三种是邪人,邪人本位是个人。他干什么呢?他等于是做为精灵、妖魅,跟人道之间一个桥梁,我们一般说的灵媒。他是把精灵跟妖魅要说的话,透过他传达给人类,邪人。他本身是诸魅所着,诸魅是包括精灵跟妖魅,就附在他的身体来做一些跟人类的沟通。这三种人的共同点是投机取巧。他们的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他们都是以投机取巧为因地发心,来修学种种的资粮,结果就走入了邪恶之道。
我们再往下看,佛陀说邪道众生到了末法时代,他是怎么回事,怎么去欺骗众生的?我们看佛陀的预记。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佛陀正法时代大家知见都很正,很快就能够辨别是非,像法时代也差不多。到末法时代魔强法弱,大家本身的善根也薄弱了。这个时候,就提供妖邪活动的空间了,妖邪的徒子徒孙就出来活动。他是怎么出来呢?潜匿奸欺,称善知识。他出来的时候,比方说他是一个精灵、妖魅,把邪恶的相貌给遮盖起来。他是怎么回事呢?称善知识。他现出一个比丘、比丘尼,这种清净如法的相状出来。盗取三宝的形象,外表现出善知识的形状,但他说的法不是正法。
他怎么说的?“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说自己成就了不可思议的功德,他有种种的神通、感应。他“詃惑无识”。这里讲出两种概念:第一个讲感应神通;第二个妄论吉凶祸福。他说打坐的时候,可以看到你的过去、现在、未来等等。从感应当中,他就帮你论断未来的吉凶祸福。就迷惑没有正知知见的人,他不知道一切法因缘生。这个时候,“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他就使令这个人失去了正念,讲出他未来可怕的事情,结果只好把钱拿出来,请他来帮忙消灾。他所过之处,这些没有知识的人,钱都被他骗光了,其家耗散。
这个地方的偷戒,不是一般的凡夫的偷,他本身是一个修行人,因地发心不正。他的偷机取巧造成了一种邪道,他从邪道当中又去迷惑欺骗众生;他盗取三宝的形象、功德,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再往下看佛教舍贪。佛陀开导什么是真实的善知识?我们看下一段。
佛教舍贪: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
作为善知识,每一个人扮演的角色或许不同。有些人现慈悲相,有些人现严格相,这都没关系,方便有多门,普门示现都没关系。但善知识的共同点,他的生命一定是由愿力带动业力;他一定把攀缘心收摄起来,这是善知识的基本相貌。如果修了几十年,心还是在攀缘,你就不可能是善知识。你的生命完全是生死业力,我们看不到你生命中,有什么解脱的功德。所以,善知识的特点,他的心一定是收摄的,不管他扮演什么相貌。
佛陀要比丘现出两种收摄攀缘心的相貌:第一个、“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萨道”。比方说佛陀叫比丘去托钵,不能选择对象,他是一家一家按照次第随缘的托钵,来调伏他的攀缘;第二个,古代的寺庙,出家众是不能煮东西的、不能熟食。寄于残生,他把今生当作最后一生,在三界里面暂时地度过,他托多少吃多少。示一往返,他人生就最后一生了,去了以后再也不回来。一个修学的圣人,他的心是完全在处理内在的善根,把外在的因缘完全放弃了,这是善知识的相貌。我们对比就知道是不是善知识?一个是很严重的攀缘,一个是向内安住,很清楚了。
看最后佛陀的总结,假装善知识给我们的过失。
违教深害:
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贼人指的是现出家的相状,说的是感应神通。因为你偷取三宝的形象,“假我衣服,裨贩如来”。你穿上佛陀的袈裟,但你把三宝的功德给卖掉了,用三宝的形象来换取个人的供养,造了种种的偷盗业;皆言佛法,而且诽谤少欲知足的出家众是小乘道,意思是他是大乘道。他的过失在哪里呢?“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师父也堕落,徒弟也堕落。
关键在“疑误”两个字,我们说明一下。佛陀所有的正法,不管是小乘法、大乘法,你学习以后有个共同点,你的心一定往内收的,没有例外。如果你听了善知识的开示,你心开始动,攀缘心本来很严重,听了以后更重,这个人一定是恶知识了,这是基本判断方法。生命的果实,你只要摘一个来吃,就有业力的问题在里面。生命的结果是不能攀缘的,它会挟带深重的业力。你作为善知识有强大的力量,那是自己的事情。但你跟别人说你有感应神通,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你想你的弟子会怎么样?他说我师父神通这么厉害,我怕啥?是吧,不劳我修,只要让我师父加持就好,你让他养成一种错误的知见。
当然我们相信诸佛菩萨有加持力,但这只是佛菩萨一种方便。佛陀的意思感应道交是“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佛法的感应都是你准备好了,佛陀才有办法感应你,不是他有主动权。外道的感应,感鬼神都是攀缘来的。
过去在台北有个长老主持一个佛七,大善知识。他主持佛七结束后,很多人就起来讲话了,“我在打佛七的时候,看到莲花了、看到光明了,看到怎么样了。”长老一进来怎么说?你们都看到鬼了,长老是善知识!明显用攀缘心来念佛迟早会看到鬼。你的气氛已经跟鬼相通了,善知识不呵责你不行了。印光大师常讲,“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的心准备好了,佛陀自然就准备好。
打完佛七,不要讲感应神通。你每次都这样讲,以后再打佛七,你因地发心就不正了。你在念佛的时候眼睛就会看,阿弥陀佛到底来了没有?你这佛七还打不打呢?你是攀缘的佛七还是摄心的佛七呢?这方向错了。善知识骂的对。
这个问题在哪里呢?你说大乘佛法也有感应神通,是的,净土宗就是感应道交。但是净土宗的感应道交是向内安住的,他无所求,以愿力来带动业力,完全放下、专心念佛,自然感应道交。“能念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