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第3/3页)
全处于放纵的状态,就是你一点抗拒力、调伏力都不产生作用,生死的果报是不能消失的。你要往生,又不断地去刺激生死业力,当然最后的结果就是六道轮回。
我们这样子做,就是对婬心完全放纵。但我们也布施、也做慈善事业,我们也念佛、做种种的功课,多智就是广学多闻,乃至于有一定的禅定力,但对婬欲这一块特别放纵的时候,有三种结果:第一个上品魔王;第二个中品魔民;第三个下品魔女。就是你的福报特别大、善业特别强。你的婬欲这一块有漏洞,善业往这个方向加持的结果,就是魔王的境界。福报中等的就变成男众魔民;福报再低的就是下品的魔女。
为什么你放纵了婬欲心,去修种种福德智慧的资粮,就会有这个后果呢?这以下讲出原因,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问题在于他们是把这个当作功德想,“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们简单解释一下。不是说你一个菩萨修行者,偶尔有一些婬欲的念头,有一些婬欲的行为你就堕入魔道,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你对婬欲这一块,完全是一种颠倒错误的认知。认为婬欲是会帮助你成就圣道,你把它当功德想。你变成一种数数现行,都无惭愧;见是功德,深生好乐。你的戒体对婬欲心是完全没有踩刹车,你对它完全不防护,已经产生破洞了,那么这种情况,你的善业就往这个漏洞流出去,变成魔道了。
在《楞严经》的概念里面,它允许你有一时糊涂,一时冲动的行为,这是可以理解,但是你不能有知见上的差错。我们可以有恶念,但是你不能把恶念转成恶根。一棵树长了十个水果,有一两个是坏的,可以接受。但是这棵树根有问题就完了,你的根有毒,所有水果都不能吃了。我们希望把善念变成善根,不希望恶念变成恶根,你的知见就很重要,诸位。我们的根是要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我们有一时错误的行为,我们产生增上惭愧,要求自己改变、自己增上,你还有救。你的根没有坏,没有坏到根上去,你只是有恶念,还是有善根。
如果你今天犯了错误的行为,还产生错误的思想,就糟了。你永远不可能改变了,你是坏到根上去了。诸佛出来都没有救了,问题不在于婬欲的行为。问题在“各各自谓成无上道”,这个是很严重的错误,它的问题来自于思想的错误。
好,我们看最后一段。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婬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佛陀就预言说,在我灭度以后,从正法时代到像法时代,从像法时代到末法时代;末法时代出现以后有一个问题了,魔强法弱。每一个人都有讲话的权利,但讲的话绝大部分都有问题;魔法的力量强,正法的势力薄弱。魔王魔民、魔子魔孙就有机会活动了,他们变现出人的样子出来了,广行贪婬为善知识。把婬欲的行为当作是一种修行上的引导,让很多人堕入到邪知邪见的坑洞当中,而失去了大乘的善根,变成魔种。他不是善根,是魔的种性;关键在于失菩提路,他已经不是走上无上菩提的跑道,走上通往魔王、魔民、魔女的跑道了,他思想改变了。
这一段是说明一个人,可能刚开始是一种行为的差错,但他如果不观照的时候,会变成思想的差错,最后就失菩提路了。好,我们看下一段,看佛陀的教诲。
诸佛教诲: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婬,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我们在修行念佛三昧也好、大乘三昧也好,先断心婬。你要先告诉你自己,婬欲心是障道的。你不能把婬欲心当根本,即便我们行为上有错误,但是我们是要以菩提心、出离心、空正见做根本。这是第一个决定清净明诲,就是要先把善根建立起来。
我们看下一段的开示,这个菩提之本,就讲到根本问题了。《楞严经》它不管怎么说都讲到根本,有菩提的根本、生死的根本、魔道的根本,各式各样都有根本。我们来看看怎么建立菩提根本呢?看下一段。
菩提之本:
是故阿难,若不断婬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祇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汝以婬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婬根,根本成婬,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婬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我们怎么建立菩提根本呢?先从反面来说,假设一个人他不断婬欲心去修禅定,他认为婬欲心是增长菩提。他的根本以婬欲做根本,就好像是如蒸沙石;沙用火去煮,最后要成饭是不可能的,它只是一个热沙。沙非饭本,你根本就不是建立在无上菩提心,你怎么可以成就无上菩提呢?你以婬欲为根本,最后的结果就是成就魔道。你就放纵婬欲心来追求佛果,“纵得妙悟,皆是婬根,根本成婬”。最后的结果就是在三恶道当中流转,“如来涅槃,何路修证”。你的因地发心就不对,最后的结果也不对,你用沙去煮饭就不对了。
“必使婬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我们一定要先从婬欲心的根断除,乃至于“断性俱无”。这个“断性俱无”就是说,你要站在本来就没有婬欲的角度来对治婬欲心。不是说你把它断掉,而是你只是恢复你原来的样子而已,你本来就是清净的。我们只是把一念心性原来的规划、设计、面貌显现出来而已,这样子才是正确地走上无上菩提的道路。
我们看总结。
判决邪正: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以上这种观念是佛陀的正法,如果反对这种说法,那就是魔王的宣说。佛陀这句话就讲得非常明确了,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法?没有含糊笼统。
我们做一个总结:佛教的修学有根本法门、枝末法门,根本法门就是你的自体。如果持戒,它就是你的戒体了;如果你修其它的善法,它有它的自体。体就是你的根本,一个树的树根;其他的枝末,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波罗蜜叫做枝末。有些东西是你不能有任何差错,有些东西你有一点差错是乱不了的。你枝末上有点差错,还可以补救,它有很多时间慢慢补救;但你的根本是不能有任何差错,根本错了,你再也没有回头的路了。
诸位,你还记得受菩萨戒是怎么受的吗?你的菩萨戒的戒体,“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戒体是一点瑕疵都没有,一切。有些人说,为什么戒体要把它建立这么圆满,我度化一部分众生可不可以?不可以,戒体不能成立。说我今生就度化一万个众生得了,得不到戒体。这个体是不能有任何瑕疵,你不管做的到做不到,那是以后的事。你根本,就是树的根,这个很重要。你未来的树可以慢慢长,水果可以慢慢发都没关系了。
佛教一旦谈到根本,就非常严肃了,等于是跟佛一样了,佛陀也就是这样子而已。你看佛陀的心也就是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其它还有吗?没有了。我们等于是以佛心为己心,菩萨戒在踏出第一步的时候,它谈到根本的时候,是用佛的标准来看你,叫因地发心。但是行为是包容的,其它都可以慢慢来。谈到根本的时候,你等于是跟佛陀是一样了。
根本不容许有差错,理由很简单。你种树的时候,种子不能有差错,可以慢慢种,也可以中间有一点差错,把不好的枝叶剪一剪;但是你种子一种错,就没救了。这就是为什么受菩萨戒的时候,它要求你百分之百的发心,誓断一切,都是一切,不能有例外。不管他是你的亲属、冤家,不管这个人杀过你的父母,你也要度化他,你因地发心是圆满的。
这个持戒的态度,是从你的根本——菩提心、空正见发出持戒的行为。你要从根本来看,你就知道为什么他堕入魔道了,因为他伤到根本。他不是行为有问题,是伤到根本了。根本成婬,所以他堕入魔道了。我们从《楞严经》的概念,你就可以知道,往生一定要建立往生的根本,这个很重要。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