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03章 记者会上放豪言:冈村宁次?长腿将军罢了!(求订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603章 记者会上放豪言:冈村宁次?长腿将军罢了!(求订阅) (第2/3页)

,暗暗感慨罗卫国这一趟去苏联,学的可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似乎还学了一点别的东西。

    楚云飞起身收起了鱼竿,将其递给了一旁站岗的警卫。

    几人迈步走向了河岸不远处的汽车,途中,楚云飞接着又问:“第三十八军的整理进度如何了?”

    赵鹏程则是出声回应道:“目前已经拿上了刚刚运抵的国械,现在已经完成了全面换装.”

    “陈总长将三十八军的战斗力评价为丙上,我认为这是不公平的,秦兵耐苦战,这些老陕比我们这些山西人都还要能扛。”

    “您说的没错,钧座,作战部队不能光看武器装备,更要看战斗人员的意志,这些陕西出来的汉子在抗战的态度上,没得挑剔。”

    汽车很快开回了指挥部。

    罗卫国手头上还有其他的事情需要处理。

    楚云飞则是和方立功等人商讨接下来的作战计划,以及根据地的发展方向。

    前线的战况已经趋于平稳,相应的宣传和舆论攻势也需要跟上。

    赵鹏程此时就被楚云飞安排去负责这件事情。

    华北联合指挥部的大礼堂,被临时改造成了一个灯火通明、气氛热烈的新闻发布会现场。

    主席台上,联合指挥部新任参谋长林蔚、楚云飞的警卫参谋赵鹏程、第四十军新任军长马法五,以及刚刚“解甲归田”的前第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庞炳勋,应邀出席,正襟危坐。

    台下,则是黑压压的一片,长枪短炮,严阵以待。

    来自国内外的上百名记者,齐聚一堂。

    《中央日报》、《新华日报》、《长治周报》、《龙城晚报》、《光华报》这些在国内影响力巨大的媒体,占据了最前排的位置。

    而在他们身后。

    路透社、塔斯社、合众社等国际知名媒体的记者们,同样表情严肃。

    他们时刻准备向全世界,传递来自这片东方战场的第一手消息。

    此前。

    虽然邯-安一线炮声隆隆。

    但出于军事保密的考量,赵鹏程在楚云飞的要求之下。

    一直以“会战尚未结束,披露战况恐涉及军事机密”为由。

    婉拒了所有媒体的采访请求,这更是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

    大江南北的百姓们,只知道前线正在打仗。

    却并不知道,这场仗,究竟打的怎么样。

    现在。

    那个中国在华北最大的对手冈村宁次已经在这场大战中输得一败涂地,狼狈奔逃。

    双方重回对峙态势的情况之下。

    发布会的召开,实际上也是有更深层次的考量。

    这次发布会,由赵鹏程亲自主持。

    他一身笔挺的中校军装。

    面容沉稳,目光锐利。

    言谈举止之中颇有几分楚云飞的风范。

    简单的开场白之后,便直接进入了记者提问环节。

    第一个站起来的,是《长治周报》的首席记者。

    作为楚云飞的夫人宋文英一手创办山西本土媒体。

    他的问题,开门见山,一针见血。

    “请问赵参谋!”

    他的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了整个会场,“此次邯安会战之辉煌胜利,是否代表着,我中国军队已经开启了对日寇进行全面战略反攻的新时代?”

    话音一落。

    所有记者心领神会。

    这也算是给本次的记者发布会定下了基调。

    邯安会战是一场辉煌的胜利。

    同样的。

    这个问题问出来,既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又给足了在场将领们“吹嘘”的空间。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赵鹏程的身上。

    只不过。

    赵鹏程的回答,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他没有顺着记者的话头,去鼓吹胜利,去渲染战果。

    反而用一种极为冷静、甚至可以说是“谦逊”的语调,回答道:“这位记者朋友,感谢你的提问。”

    “邯-安会战的胜利,是前线数十万将士,浴血奋战,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其次,也离不开全国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

    当然,更离不开同盟国的盟友们在物资和道义上的无私援助。”

    赵鹏程将功劳,分给了所有人,唯独没有提及华北联合指挥部和统帅部的功劳。

    这是很明显的倾向性。

    在场记者心中都已经有了答案。

    国内的记者虽然不敢多说什么,但是国外的记者么

    然后。

    赵鹏程话锋一转,谈到了问题的核心:“但是。”

    语气也随着但是两个字变得沉重起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一场战役的胜利,并不能,也绝不代表战争的最终胜利。”

    “我们的国力,相较于穷兵黩武的暴日而言,依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我们的工业基础,依然薄弱;我们的军队,在很多方面有所不足,也依然需要向我们的盟军学习。”

    “所以。”

    赵鹏程做出了最终的结论,目光,诚恳地望向台下那些金发碧眼的外国记者门:“现在,还远未到,可以高枕无忧,庆祝胜利的时候。”

    “我们,依然需要盟友们,更大力度的支持!”

    “依然需要,广大海外的华人华侨同胞们,进一步的支援!”

    “抗战,尚未成功,胜利就在前方,同志们仍需努力!”

    一番话,说得是不卑不亢,有理有据。

    既肯定了胜利,又没有盲目乐观。

    既鼓舞了民心,又向盟友们,传递出了一种“我们还需要更多援助”的清晰信号。

    在场的记者们,无不为他这番滴水不漏的回答,而暗暗点头。

    紧接着。

    在赵鹏程的示意下,《新华日报》的记者,站了起来。

    那名戴着眼镜、气质稍显儒雅的记者并没有将问题抛给赵鹏程。

    而是转向了一旁的林蔚。

    “请问林参谋长,”他的问题,同样刁钻:“据悉,您此前,一直在山城统帅部,担任军令部次长的重要职务。

    此次,您亲临华北,并参与指挥了这样一场辉煌的大捷,请问,您个人,有何感想?”

    这个问题,看似是在问感想。

    实则,也是在试探。

    这位“空降”的参谋长,是否与华北联合指挥部方面存在着所谓的“权力之争”。

    只见林蔚闻言之后,脸上当即露出了温和的笑容。

    他回答得同样是滴水不漏。

    “我个人认为,此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