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8章 变法派之失(北宋历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58章 变法派之失(北宋历史) (第2/3页)

姓支持,他们算老几?”

    “百姓支持,他们算老几?”让王绾等人看向李念,只有来自后世的这位才能说出这种话。

    李念像是没察觉到几人的目光,接着道:“但前提是他们所实行的新法有利于民,能切实让百姓感到好处。可赵顼和王安石等人是如何做的?”

    “他们无视了这股力量,在他们看来,他们制定出新法,百姓照着执行即可,不需要采集百姓的反馈,也无须向百姓说明。”

    “所以,王安石才会在被人告知有百姓为逃避保甲自断手腕后,说百姓更容易受到蛊惑。”

    “这正是王安石对百姓的傲慢和偏见!平日里,王安石可能会怜悯百姓,可以和百姓同吃同喝同住,为官也会多为百姓考虑,表现得爱民如子,可实则未将百姓和他放在同等位置,对百姓仍存有轻视偏见。”

    “因而,在其制定新法时,并不会深入考察百姓所需,了解百姓所想,也不会认真听取百姓的反馈。”

    “当然,这个问题并不是王安石一个人独有,而是古时的君王大夫都有。”

    所以先辈们才伟大,他们做到了与民平等,不以傲慢偏见待百姓。

    华夏古代可少有官员愿意真与民平等,如王安石这样的名臣,也免不了对百姓存有傲慢偏见。

    他们的政策也基本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百姓只需按他们的政策去做就好,不管百姓对政策的感受如何。

    “赵顼、王安石等人未将百姓当回事还有重要的一点:其等所实行的新法于百姓并不是那么有利,甚至反而成了祸害。像那保甲法,若是有利,怎会有百姓自断手腕也要逃避?”

    “再如那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给百姓贷款、贷粮,然后收取利息,看似是好事,既可让百姓度过困难之时,不需要为了生计去借高利贷,又可增加官府收入。”

    “这一新法出发点不错,可在青苗法实行后,百姓的负担不减反重。”

    王绾等人也是施政的老手了,一听便知问题出在哪:新法的出发点好,不代表符合实际情况,能实行得好。

    法当适于实际,而非觉得想法好就能成,就像始皇和李斯在一统六国后立刻便想对整个天下实行郡县制。

    这出发点很好,但刚统一的天下不适合完全实行郡县制,当郡县制与分封并存,有一过渡。

    后来,刘邦便在大秦的基础上退了这半步,使大汉站稳了脚跟。

    “因为青苗法放出的钱不足以支撑此法实行,所以没法制止民间的高利贷,且在实行过程中,有百姓不想借,也会被赵宋官员强迫借取,还会以各种手段让百姓偿还高利。”

    “这些情况,赵顼、王安石等人可有看到,可曾知晓?怕是知晓了,也只是一句‘此乃阵痛之疾,忍过即可’。”

    李念斩钉截铁道:“所以,他们的新法也不可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其六,王安石等人的新法目的是什么?是解决三冗问题,让赵宋富国强兵,是‘富国’而非‘富民’,且新法不是开源生财,使人人有钱可赚,反而是将其他人的利益夺取过来,归朝廷支配。因而,新法并不为民,乃为宋廷。”

    在目的上,熙宁变法的目的就不是为民,是缓解赵宋的财政危机,给宋廷敛财,“民”属于被敛的一方。

    通过从民、商、地主手里夺利,来增加宋廷的财富,等于取天下之财而富宋廷中央。

    就跟取其他地方财物供养出一个繁华的汴京一样。

    只看见清明上河图中的汴京繁华,却看不到赵宋其他地区在源源不断给汴京输血。

    说来,赵宋的一大治国理念便是“强干弱枝”。

    “并不为民的新法又如何得民支持?其七、赵顼、王安石等太过急切,导致其等看不到新法在实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或者说看到了,但不在意。”

    “仿佛只要新法实行成功,便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