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九章 、人心惶惶 (第2/3页)
抓人恐怕已经晚了。
京中缺粮,无法长期坚守。
叛军只要围困上一个月,内城不战自溃。
为了江山社稷着想,我们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
无论局势如何发展,都不能让陛下和太上皇落入叛军之手。
以下官之见,不如突围前往山东暂避,等待各路勤王大军过来联合进剿!”
礼部尚书袁天宇开口提议道。
并非他想把战火带回老家,主要是周边几个省,就数山东的局势相对稳定一点。
其他省份,无一不是遍地叛军,地方秩序早就崩溃。
朝廷纵使过去,地方衙门也无法提供助力。
山东去年虽然同样造灾,但架不住地理位置好。
不光临海,还紧挨着南直隶。
灾民既可以向南逃荒,又可以直接在港口,加入移民大军。
既然有路可选,自然犯不上铤而走险。
纵使个别人有想法,也没几个人肯跟。
加上挨着南直隶,更容易从南方获得粮食,省内局势要平稳的多。
朝廷到了山东的话,南方各省的钱粮运输路程将大大缩短,效率也会相应提高。
到时候把拖欠的钱粮一发,士兵们吃上了饱饭,心中的怨气也就没了。
恢复战斗力的京营,纵使打不过辽东兵,固守城池还是不难的。
“袁大人,叛军以骑兵为主。
一旦离开了城池的保护,带着大队人马是不可能平安抵达山东的。”
镇东侯当即泼了一盆冷水。
撤离京师说起来简单,真要操作起来,那就是天方夜谭。
普通百姓逃跑,叛军未必会理会,但朝廷撤离,他们肯定会死追着不放。
估摸着没跑到通州,就先被叛军给堵住了。
“侯爷,大队人马自然跑不了,可若是把人员减少呢?
叛军要追,那是他们知道陛下离开。
我们完全可以安排替身,在皇宫中冒充陛下和太上皇,吸引叛军的视线。
同时安排可靠的护卫,带着陛下和太上皇离开京师,前往山东暂避。
为了更好的骗过叛军,我等也先留在京中,等陛下安全离开后,再伺机想办法突围!”
袁天宇的话音落地,大殿内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
从全局上来看,辽东镇叛乱想要成功,最重要的就是及时掌控皇帝和太上皇。
抢先一步把人送走,相当于釜底抽薪。
可这么一来的话,留下来吸引叛军注意力的朝臣就惨了。
伺机想办法突围,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到了辽东兵入城那一刻,他们这些人全是重点监控对象。
辽东兵可不是好说话的主,坏了人家的好事,能留着他们才怪。
“袁大人,吸引叛军的注意力好说,有老夫这个首辅在,叛军那边想来不会怀疑。
可怎么保证能把陛下安全送走?
又如何保证陛下到达地方后,能够控制局势?”
姜书翰皱着眉头问道。
大虞养士三百年,国难当头的时候,不会缺乏忠义之士。
难的是怎么保障计划顺利实施。
皇帝年幼,太上皇又是一个超级坑货。
没有重臣辅佐,根本掌控不了局势,更别说收拾这个烂摊子。
“这……”
涉及到核心问题,袁天宇瞬间卡壳。
把人安全送走,还能规划一下。
后续的辅政,则是直接无解。
挑选得力大臣过去,不光是一句话的问题,还涉及到了各方利益。
平衡不了各方利益,纵使安排了人选,到了地方上一样镇不住场子。
说句不好听的,就算朝廷直接搬过去,有丢了京师这个政治天坑,地方上都不一定买账。
历史上丢了京师,又杀回去的大统一王朝,一共就汉唐两朝。
汉朝是光武重开日月山河,能够扯上关系,只因为延续了大汉江山。
实际上京师沦陷,又再次打回去的,只有大唐一根独苗。
大唐收复京师的过程,不是一般的艰难。
京师沦陷之后,地方上的节度使,对皇帝的圣旨经常阳奉阴违。
收复完京师,没过多久,又给搞丢了。
周而复始的折腾了好几次,最终走向了覆灭。
大虞的情况更加糟糕,皇帝根本没来得及跑,就被人提前堵在了城中。
……
“大哥,劝降文书投出去那么久,还是不见有人出来投降,干脆下令攻城吧!
城中有我们的内线,里应外合夺取城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