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53章 比肩《乡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553章 比肩《乡愁》? (第3/3页)

亮仗的。

    整部电影呢,拍的已经非常客观真实了,好几个经典镜头都让人心神震撼,电影最后还有个镜头,战后战士们的尸体堆积在一起,尸山血海,俨然一堵血肉长城。

    这会儿是没有特效的。

    这个镜头是则怎么拍出来的呢?

    没错,人扮演的,据说导演动用了七八百个群演扮演战士尸体,异常震撼,以至于到了开拍的时候,看着这一幕,在场的人几乎全都不由自主的代入进当年的情景,哭到拍不下去。

    这部电影在香港举行了首映式,台省的人看到以后,特地去找导演组要了一份拷贝,导演组不敢决定,马上汇报到上面,层层汇报以后,上面很快决定,给他们一份。

    于是一份被复制的《血战台儿庄》拷贝被带到台省。

    这么一部电影,看的某位颇为感慨,所谓投桃报李,再加上这次的运动,于是,就在1987年的7月份,终于做出决定:

    同意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

    10万份探亲申请表,马上被民众们一抢而空。

    与此同时,我们这边也开始积极接洽,为有需要的同胞提供包括酒店住宿、交通等在内的诸多服务。

    这是个重要工作,从衣食住行,到精神关怀,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被要求做到细致,务必要让这些离家多年的“游子”,感受到家的关怀。

    而既然有精神关怀的任务,那就难免涉及到文化领域。

    负责这项工作的卓永良同志有个想法,那就是在给探亲同胞发放的证件上,写上一句温暖人心的诗词。

    这句诗务必要做到语言浅白真率,情感深切,能激发出对同胞们祖国的绵绵怀念。

    而此时,海峡那头已经有一名诗人余光中,创作出一首《乡愁》。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一诗感动无数华人,令余光中蜚声中外,被誉为“乡愁诗人”。

    而在卓永良的构想中,要挑选的这首诗,就算不能美的如同《乡愁》这般,也不能太掉了档次。

    要知道,这次接触可是好不容易的一次交流,这首诗一定要做到被记住、被流传,这首诗一定要能够增加那一岸同胞对“故乡”的想象与期待。

    总之,不需要多,只一首就够。

    而这一首诗又必须肩挑起这个意义重大且重要的工作。

    卓永良一时间陷入痛苦当中。

    他算是亲手给自己布置了一个非常难以完成的工作。

    可这个工作在他看来又是非常有意义的。

    可国内诸多诗词,究竟哪一首能担当得起如此重任呢?

    卓永良把最近三年的《诗刊》全买来了,每天闲着没事儿,就捧着《诗刊》挑选诗词。

    《诗刊》作为国内最大、最重要的诗词类文学刊物,几乎刊登了中国能刊登的所有优秀诗词。

    因此,卓永良想找到这样一首能完成他心中大任的诗词,一定是在《诗刊》上寻找,也只有《诗刊》上能找得到。

    夜以继日的阅读,卓永良感到十足的绝望。

    因为在他看来,《诗刊》上的这么多首诗词之中,似乎没有一首被赋予了和《乡愁》同等程度的思想情感,甚至在《乡愁》的基础上打些折扣,也难以寻得到。

    “难道只有漂泊在外的游子,才能抒发出这种声音?”

    卓永良渐渐想到这一点。

    诗词一定是融入了作者浓烈的真情实感在里面的,这样的文字才足够鲜活且炙热。

    而国内并没有四十年如一日见不得家乡这种体会,恐怕也就很难写得出《乡愁》一般如泣如诉的思想情感。

    原本绝佳的计划受阻。

    万般郁闷之下,卓永良把这事儿讲给了“土地诗人”艾青,并且解释了自己的无奈。

    “土地诗人”艾青听完以后,眉头微皱。

    “倒也不必想法这么绝对。”

    “如果是想表达思念之情”

    “我倒有一首诗能推荐给你。”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