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百三十一章 散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六百三十一章 散播 (第2/3页)

样啊,我也忘了白天是听谁说的,说他们过来主要就是治病,我以为是咱街坊随便乱说的,还真是这样啊。

    哎,大诚,你的亲生父母他们解放前就跑到国外去了是不?”

    “对啊。”

    李言诚大大方方的承认了,这没什么好隐瞒的,现在又不像前些年,那时候谁敢有个海外关系那可了不得,不死也得脱层皮。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尤其从今年四月份开始,国家针对外宾、华侨发行了外汇券之后,凭借外汇券在指定商店,例如友谊商店,购物是不用那些专用票的。

    不但购物不用专用票,还能买到很多在其他商店根本买不到的东西。

    这个时期的国内,虽然物资匮乏,不管是买粮食还是买副食,或者其他的如布匹、棉花之类的都需要专用票,人均工资看上去也不高,大多都是几十块钱一个月,能上百都是高工资。

    可也正是因为如此,老百姓经常都是拿着钱都花不出去。

    其他需要花钱的地方也不多,像住房,公家分配的,也有需要按月缴纳租金的,但每个月的租金也就块八毛。

    看病,只要有工作单位的,医疗费这方面都会实报实销,也几乎不用花钱。

    两个花钱大头去掉后,剩下需要花钱的就是衣、食、行。

    衣服,那时候的人最喜欢说的话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不是不想买新衣服,而是布票凑不够,最多就是过年前扯点布,想办法给孩子做一身,家里孩子如果多的那就没招了。

    食,也就是吃的,粮食、食用油、盐、酱油、醋、菜、肉、蛋、瓜子、花生、糖等等,差不多所有吃的东西,都是要专用票的,没有票?那不好意思,你就是买不到,或者可以去鬼市买。

    最后就是行了,这时候人们出行,主要靠的还是自行车,再辅以公交车,哦,京市还有地铁。

    买自行车也需要票,这玩意儿现在虽然不能说是奢侈品,可无论是对哪个家庭来说,也都是个大件物品。

    结婚的时候三转一响七十二条腿,其中的一转就是指的自行车,剩下两转分别是缝纫机和手表,那一响则是收音机。

    至于七十二条腿,代表的是家具,每样家具四条腿,凑吧。

    当然,这种说法是最理想的状态,事实上,现在结婚的年轻男女,很少会有人提这么过分的要求,让把所有东西都凑齐。

    有的时候并不是钱不够,而是没有票。

    可如果谁能有个海外关系,给弄点外币过来兑换成外汇券,拿着外汇券去友谊商店里买东西,那可是绝对有面子的事情。

    改开两年,虽然变化还不明显,但很多人心里的想法跟以前相比却已经有所不同了。

    就像现在住在李言诚家里的程家老爷子和傅淑怡,这要是放到前几年那还了得,早就有人找上门来了,别说你是罗老的女婿,谁的都不好使。

    现在嘛,胡同里的这些街坊邻居只会羡慕李言诚不但找到了亲生家庭,同时还是海外关系,啧啧,好事儿怎么全让一个人摊上了。

    既当了级别不低的领导,又有这种让人羡慕的亲戚。

    其实李言诚都听说了,胡同里现在传他的小话可不少,嘴长在别人身上,只要不是说的太过分,他也懒得去理会。

    今天刚好碰到蔡大妈,他也有心想借着这位的嘴,将一些事情传出去,免得那些人再乱说什么。

    “蔡大妈,他们这次过来,一方面是认亲,一方面是我给我那个亲生母亲治病,还有一方面,就是他们家准备响应国家号召,回国投资建厂。

    怎么说呢,人家回来是好心,想将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带回来,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还有就是,我没打算跟他们出国,欢声和笑语也不可能跟他们出去,别人可能不清楚,蔡大妈您应该知道,我之前在社会局工作,小敏现在虽然去上学了,但档案还在社会局,就是属于社会局的人,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