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47章 治水之功,二郎神突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547章 治水之功,二郎神突破! (第3/3页)

辕剑,剑气纵横,遇怪则斩,水怪闻风丧胆,纷纷逃窜。

    二郎神不辞辛劳,日夜奔波,引洪水入海。

    经多年之不懈治理。

    二郎神终于大功告成,治水成功。

    九州大地,洪水渐退。

    天河弱水也被杨戬和其妹杨婵施展神通,送回天河,还天地以清朗。

    自此。

    大地重现生机,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房屋得以重建,百姓安居乐业,欢声笑语,回荡于街巷之间。

    良田复又耕种,五谷丰登,硕果累累,洋溢于田野之上。

    地藏王菩萨曾发下宏愿:

    “地狱不空,势不成佛!”

    在治水的过程中。

    二郎神亦有感于天下苍生饱经水患之苦,心中悲悯之情油然而生,遂发下宏愿:

    “洪水不息,治水不止!”

    其声如洪钟大吕,响彻天地之间。

    此言一出,再加上二郎神治水有功,二郎神得“天地功德”加身,祥瑞之光环绕其身。

    此时此刻。

    二郎神修为更进一步,又有所突破。

    他距那超凡入圣、逍遥自在之大罗金仙之境不过一线之隔。

    可以说。

    如今的二郎神,随时都可以突破至大罗金仙之境。

    然而,二郎神却并未急于求成,选择即刻突破。

    原因无他。

    若论天赋才情,他自是超凡脱俗,领悟力更是非凡卓绝。

    但若论及跟脚出身,他实则是“人神混血”之体,力量主要源自其母“云华仙子”的神族血脉。

    他体内还流淌着一半普通凡人的血脉。

    这使得他的跟脚,相较于“孔宣”、“陆压”、“三霄娘娘”、“镇元子”、“鲲鹏”、“西王母”等先天神灵,或是他们的直系后裔,终究还是略逊一筹。

    如无意外,他的修为上限到大罗金仙之境,也就差不多了。

    但是,他得到了人族圣剑轩辕剑,又获得了人族的气运加持,更有治水功德的庇佑,情况因此大不相同。

    天地功德,乃天道对消除劫难、维护三界平衡行为的一种至高奖励,珍贵无比,可遇而不可求。

    王母娘娘的“王母金簪”,太上老君的“金刚琢”,皆是后天炼制之法宝。

    但“王母金簪”因随王母娘娘,“金刚琢”因伴太上老君,皆沾染了天地功德,竟蜕变为“后天功德法宝”,脱胎换骨,威力丝毫不逊于先天灵宝。

    这天地功德,既能提升法宝之品质,自然也能重塑修士之“跟脚”(先天资质)。

    当天地功德积累至一定程度,甚至能直接成圣,此乃“功德成圣”之道。

    在神话世界中,跟脚至关重要。

    可以说,跟脚决定了上限。

    二郎神得人皇大禹传授“功德金身”之法,可借人族之功德气运提升跟脚,并破境提升修为。

    他正在借此天地功德之力提升自己的先天资质。

    若是他将自己体内“普通凡人的血脉”,提升到“先天人族”的层次。

    那么他的修为上限,将到达准圣的阶段,和“孔宣”、“陆压”、“如来佛祖”、“三霄”……一档。

    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因此。

    二郎神并未急于突破至大罗金仙之境,而是选择这些年来一直借天地功德之力,提升自己的资质,以期未来能够成就更高境界。

    ……

    因二郎神治洪水有赫赫之功,泽被苍生。

    那汹涌肆虐的洪水,在他神威之下渐渐驯服,大地重归安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下界百姓感其恩德,铭其功绩,奉其为“水神”、“镇水之神”。

    遂将二郎神之神位,高高供奉于庙堂之上,香火不绝,世代祭拜,祈其庇佑,永享太平。

    自此,二郎神之名,传颂四方,其事迹被世人传颂不衰。

    后世亦有“二郎斩蛟图”流传于世,铭记其治水斩怪之壮举。

    不仅如此,更有“司水神台”、“马蹄井”、“二郎台”等诸多“二郎神治水遗址”现存于世,诉说着二郎神当年治水的艰辛与功绩,让后人得以窥见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二郎神庙更是遍布中华大地,数不胜数,香火旺盛。

    每到二郎神生辰,其信众会前往庙宇举行祭拜仪式,烧香祈福,祈求健康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

    此番“二郎神治水”,以及“二郎神斩杀水怪”之事,多有目击之人,各地多有记载。

    诸多典籍之中,也皆有对二郎神治水功绩的详细描述:

    如《宋大诏令集》中便记载道:“昭惠显灵王(二郎神)英明夙降,变化无方。‘治水救民’,本上穹之所命;纪功载德,有往牒之具存。”

    杨无咎在《二郎神(清源生辰)》中写道:“……共说是天公,亦嘉神贶,特作澄清海宇。‘灌口擒龙,离堆平水’,休问功超前古。”

    清道光《赵城县志》载:“听水石在县东南五十里范霍峪,俗传‘二郎神治水’至此。彼时洪水汹涌,二郎神立于石上,倾听水声,以察水势,故留此遗迹。”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