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5章泉城济南府 (第2/3页)
出了什么事?
就在李衍思索间,宝船已行至板桥码头区域,人声喧嚣穿透雨幕传来。
“林少爷,前面就是板桥码头,就要到了!”
船老大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大声吆喝着提醒道。
众人闻言,纷纷走出甲板。
但见码头船只往来,并未因雨停滞,反而更显繁忙。
大大小小的木制帆船、乌篷船、货船挤满了水道,船帆湿漉漉地卷着或半垂着。
人力拉拽的号子声、水手的吆喝、船体碰撞的闷响,混杂着岸上小贩裹着油布的叫卖,合成一片雨雾中的交响。
码头石板被雨水冲刷得黝黑发亮,无数穿着蓑衣、草鞋的脚夫扛着麻袋、货箱在船板和湿滑的岸边来回奔走,溅起朵朵泥水花。
空气中弥漫着河水特有的土腥、湿润木料的气味、码头区难以避免的鱼腥以及汗味,被雨水压抑着,却又不屈地蒸腾起来。
济南码头的水路枢纽地位,自然不用说。
他们所行的这条小清河航道,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以济南为起点,向东流经淄博、潍坊、东营,注入渤海,是齐鲁大地唯一一条贯通内陆与沿海的人工运河。
沿海的海盐经小清河逆流而上,运至济南,再通过陆路分拨至鲁中、鲁西及豫州冀州等地,济南及周边的物产,则经码头装船,顺流至渤海湾,再转运至辽东、朝鲜半岛乃至东瀛。
正是这个码头,让济南成为南北物资、海陆货物的重要中转节点。
离城越近,临河的景象越是丰富。
青砖灰瓦的民居傍水而立,间或有带高挑屋檐的商铺、货栈,各式幌子在雨中被濡湿,颜色黯淡。
最终,当济南府城那厚重古朴、在雨雾中若隐若现的巨大城墙轮廓出现在视野。
宝船费了些功夫,才在拥挤的码头寻到一个泊位靠岸。
锚链扎入浑浊的河水,跳板搭上湿滑的石阶。
李衍等人整理好行装,踏上了板桥码头的土地。
落脚处,立刻感受到湿漉漉石板传来的凉意和粘稠感。
人潮在雨中涌动,蓑衣斗笠汇成一片灰色的移动屏障。吆喝声、争论声、货物装卸声在雨点的伴奏下显得格外清晰。
河道两侧满是临河的棚屋、货栈,透着浓烈的市井烟火气。
几个躲在棚下避雨的傀儡戏艺人,正操纵着伶俐的木偶逗着观众,不时引起一阵哄笑。一家茶棚旗子上,赫然写着“趵突泉水凉茶”,热气腾腾的铜壶与冰镇的碗盏形成鲜明对比,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解乏。
远处,城墙脚下,一家剪彩铺子,主人正在油布棚下精心折迭着彩纸,身旁挂满了栩栩如生的动物花草剪纸。
“嚯!真不愧是大码头,淋着雨也这般热闹!”
沙里飞紧了紧衣服,左顾右盼。
相较于那些个名山大川,他更喜欢这市井风貌。
至于孔尚昭,则站在李衍身边,听着周围乡音,眼中神色复杂,沉声道:“‘泺水西郊邑,山川帝子都’,李大哥,这济南城是齐鲁首府,陆上通衢,水路要冲,也是出了名的江湖码头。”
“我父亲的店铺,就在济南城中,也不知现在怎么样了…”
“放心。”
李衍拍了拍他的肩膀,“燕门有处分舵,就在大明湖畔,随后接头时,顺道找他们问问。”
一行人艰难地穿过人流,离开码头区,向城墙方向走去。
高耸古旧的城墙,在细雨中显出一种沧桑的青黑,城楼箭垛在雨雾中有些模糊。
沿着流淌着雨水的护城河走不多远,便是“泺源门”。
这是小清河活水入城的主要入口。
水流湍急地从巨大的城门洞下奔涌而过,浑浊的水面上漂浮着些许杂物。
水门内外人流依旧密集,行人们撑着伞或披着蓑衣,排着队接受城门守军简略的盘查,守城官兵也挤在城门洞里能避雨的地方,百无聊赖地核对着路引。
走入城内,街道比码头宽阔。
雨水在石板路上汇集,映照着两旁青灰色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和密密麻麻的店铺幌子,“瑞蚨祥绸缎庄”、“芙蓉街糕点”、“趵突名泉引,活火煎茶香”,颇有地方特色。
卤味熟食的浓郁肉香、油炸馓子的焦香、药铺飘出的微苦草木气息,更是与潮湿沉闷的空气混做一团。
孔尚昭也勉强算地头蛇,领着众人在街巷中穿梭。
一边走,还一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