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46章 既生云,何生默!(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846章 既生云,何生默!(下) (第2/3页)

  那就是阿里从创立之初就坚信的理念:普惠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让 80%的普通人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

    我们的电商平台帮助超过1000万中小企业走向市场,其中 60%来自县域地区;

    我们的网站每天有上亿买家在浏览。

    我们为华夏直接或间接创造了就业岗位有1400万。

    公司也从最初的18人,发展到如今的5万人。

    十五年前,我们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并非多了不起。

    我希望十五年后,人们看不到阿里巴巴,看不到淘宝,因为它们会化为无形而存在。

    就像十五年前我还要讲电子商务,十五年后人们会彻底忘记这个词!

    正如现在没人会把电力当做高科技……」

    说到这里,老马故意停顿,端起水杯战术性喝水。

    视线所及之处,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牢牢吸引,尤其是陈默渐渐严肃滴表情,令他的状态愈发从容,继续慷慨陈词: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今天,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迭代的速度,而是如何在创新与风险之间找到平衡。

    刚才有人说,金融创新应当谨小慎微,但我们不能忘记,几十年前,信用卡刚出现时也被质疑“鼓励超前消费”,可如今它已成为现代经济的基础设施。

    花呗的诞生,初衷是为了让信用成为每个人的资产,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可能因为缺乏信贷记录而难以获得传统金融服务,但他通过按时还款积累的信用,恰恰是社会对奋斗者的认可。

    我们倡导的“适度超前”,本质上是让人们有机会用未来的确定性,对冲当下的不确定性,这些难道不是值得鼓励的理性选择吗?

    当然,任何创新都需要边界。

    阿里始终认为,金融的核心是风控,科技的底线是责任。

    我们建立了覆盖 10亿用户的信用体系,通过大数据识别潜在风险,对过度借贷行为进行预警;我们在产品设计中强制嵌入“还款提醒”功能,在用户可能逾期时主动干预。

    这正是科技企业应当承担的责任——既不因噎废食,也不放任自流。

    我们这些努力不应该被某些媒体抓大放小,刻意忽略,这是不公平的。

    说到“合规”,我想强调的是,合规不应成为抑制创新的枷锁。

    当我们讨论贷款是否“理性”时,不能忽视一个基本事实:华夏有 6亿人月收入不足 1000元,他们的金融需求往往被传统机构忽视。

    如果因为少数人的非理性行为,就否定普惠金融对多数人的价值,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包容”。

    那么某些人的言论是否存在前后矛盾呢?

    这让我想起支付宝刚出现时,我们跟各大银行洽谈,却无人愿意参与。

    当时做支付体系,我们冒着极大风险——但我们不做,华夏的电子商务就没有前途。

    也是在达沃斯,我明白了什么是领导力:领导力意味着责任。

    当时我就信念笃定:若将来出现任何问题,我老马一力承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