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42章 确定死亡时间和原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1142章 确定死亡时间和原因 (第2/3页)

进展,这三项指标都需要乘以 1.3 的校正系数。”

    张林又补充了其他辅助指标:“死者的毛发开始出现轻微脱落,尤其是鬓角部位,轻轻牵拉就能取下 3-5 根,这是死亡 72 小时后的特征 —— 水中的渗透压会破坏毛囊的连接组织,但低温会减缓这个过程。指甲虽然还未脱落,但甲床与甲板之间出现了 0.5mm 的间隙,这通常在死亡 96 小时左右出现。” 他拿起指甲样本,“甲板下的淤泥沉积量也能辅助判断,沉积厚度约 0.2mm,按水流速度每天 0.05mm 计算,沉积时间刚好 4 天左右。”

    最关键的校正来自对胃内容物消化时间的修正。“通常情况下,餐后 3-4 小时死亡,胃内容物会保持这种半消化状态。但在低温环境中,胃肠蠕动会减慢,消化酶的活性降低 20%,消化过程会延长 1-2 小时。” 张林在公式中加入这个变量,“所以实际餐后死亡时间应该是 4-5 小时,而不是常温下的 3-4 小时。我们调取了周边餐馆的营业时间,晚餐高峰通常在下午 6 点至 8 点,按最晚进食时间晚上 8 点计算,4-5 小时后就是午夜 12 点至凌晨 1 点。”

    综合所有数据,张林在计算纸上画出一条曲线,横轴是死亡时间,纵轴是各项指标的数值。曲线在 5 月 9 日晚 8 点至 5 月 10 日凌晨 2 点之间形成一个密集的重叠区域。“角膜混浊校正后对应死亡 84-96 小时,皮革样化对应 72-96 小时,毛发脱落和指甲变化对应 96-120 小时,胃内容物消化时间校正后指向午夜 12 点至凌晨 1 点。” 他用红笔在这个区间画了个框,“再加上低温水体的 30% 延缓系数,最终死亡时间应该锁定在 5 月 9 日晚 8 点至 5 月 10 日凌晨 2 点之间,误差不超过 6 小时。”

    小林在一旁记录,笔尖在 “各项指标误差范围交叉验证” 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