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60章 说道说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560章 说道说道? (第3/3页)

暴手段强制迁徙——彻侯阶级,理论上并非‘强制迁移’至陵邑,而是在陵邑赐予宅邸一座。

    至于住不住,理论上是随便你;

    事实上,就看你懂不懂事了。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导致原本不应该太难以治理的陵邑,变成了汉家绝无仅有——甚至比长安都还难以治理的烫手山芋。

    比如:开国百四十七侯,凡是还没有因罪/绝嗣除国的,便都被安置在了高皇帝的长陵邑。

    孝惠皇帝年间恩封的几家,则孤零零守着安陵邑。

    太宗皇帝所封,在霸陵邑;先帝所封,则在阳陵邑。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彻侯家族,都分别常居于历代先皇的陵邑。

    ——在朝中任职的,都常居长安尚冠里。

    外戚恩封侯,自然也常居长安。

    还有一部分,或是得天子默许,或是有机会出任公卿的,也都赖在尚冠里不走。

    在过去,平阳侯家族,便属于得天子默许,故而赖在尚冠里——即不去长陵,也不去关东就国的情况;

    现如今,则是以外戚侯的身份留在长安。

    未来有朝一日——等当今皇后曹淑做了太后,并宫车晏驾,平阳侯家族的外戚时代落下帷幕,平阳侯家族就有可能会搬去长陵邑。

    当然,只是有可能。

    ——作为开国十八侯第二位的平阳侯,曹参的后代,大概率会长久存在于长安朝堂政治中枢附近。

    而太宗皇帝的母族外戚薄氏,如今已经搬去了太宗皇帝的霸陵邑,以表明自己‘无心掺和朝堂’。

    如今的窦老太后母族外戚窦氏——具体而言,便是外戚恩封侯:南皮侯、章武侯家族,未来也大概率会去霸陵邑扎根。

    反观魏其侯家族,严格意义上并非太宗皇帝年间的外戚恩封侯,而是先孝景皇帝年间的军功侯。

    所以,魏其侯家族的未来,大概会是在窦婴故去后,其子孙后代在长安赖个一两代,然后搬去阳陵邑,去给先孝景皇帝守灵。

    从以上这些,就不难发现汉家,对于贵族、特权阶级的防备,几乎是全方位、无死角的。

    ——地方豪强,看似是陵邑制度针对的核心,实则,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彻侯、关内侯在内的贵族阶级,也同样在陵邑制度的压制、监控范围之内。

    至于宗亲诸侯,那就更别提了——陵邑制度虽然无力料理诸侯王,但汉家也有的是其他办法。

    比如削藩策。

    再比如,相对温和的推恩令。

    而汉家对贵族阶级的压制、防备,最核心的目的,就是避免门阀、世家的出现。

    很显然,在如今的长安朝堂内外看来,平阳侯曹氏家族,已经具备了门阀世家的雏形。

    ——开国十八功侯第二位,真正与国同休的开国侯!

    如今又成了后族外戚!

    未来,非但能成为太后家族外戚,还能有一个同样认自家为‘母族’的诸侯大藩保下限!

    就这情况,别说是朝堂内外了——就连刘荣自己心里,也免不得生出一阵本能的不安。

    若换做先帝,怕是早就‘将隐患扼杀在摇篮之中’,不惜废皇后,也要遏制平阳侯家族强势崛起的进程。

    而曹时今日主动入宫的举动,以及刘荣颇显亲近之意的开场白,无疑是让双方都安下了心。

    ——平阳侯家族崛起的势头,不单让刘荣、让朝堂内外不安,也同样让平阳侯家族自己感到不安!

    毕竟枪打出头鸟。

    而且,平阳侯家族在汉家的特殊性,实在是无与伦比。

    现在好了。

    平阳侯家族主动站出来,明显是有意在一定程度上‘自废武功’,以免成为众矢之的;

    对此,刘荣也是龙颜大悦,委婉表示了自己对平阳侯家族仍旧亲近如初。

    那么接下来,就该由曹时来说道说道:具体要如何‘自废武功’,来打消朝堂内外的疑虑——尤其是刘荣心中,那源自帝王本能的隐隐不安了。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