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13章 有的放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513章 有的放矢 (第3/3页)

 好歹也是百石的官,而不是无秩的吏,总不能真让妻儿老小,穿粗麻以上吧?

    但凡穿的稍微精细点,一年的收入便全砸进去了!

    再比如,逢年过节,三不五时沾点荤腥。

    去了市场一问:一只鸡百八十钱,还不能是下蛋母鸡,得是已经不下蛋的老母鸡。

    一顿稍微像样点的肉食,一家人就得吃掉几百钱。

    百石级别的官员,年收入才能让家人吃十几顿肉食!

    甚至于,哪怕不算其他柴米油盐酱醋茶——就只算口粮,顿顿吃粥!

    一百石粮食,也不过是四名成年男子一年的口粮。

    官员自己,外加妻子、儿女,但凡人数超过五、六人,一年的俸禄,便是连最基本的口粮都支撑不了!

    如此低微的俸禄,如何不贪?

    不贪就要饿死、穷死了,又怎能不贪?

    就算是礼绝百僚的丞相,年收入也才不过十几万钱而已。

    十万钱,又是个什么概念?

    ——用太宗孝文皇帝的说法,十万钱,便是一户中产之家的全部家产。

    对农户百姓而言,十万钱,可以在长安附近买上三五亩田,为子孙置备下一份祖产;

    亦或者,可以在关中偏远一些的地方购买十几二十亩田,让某一个儿子从此拥有立身之本。

    但对丞相来说,十万钱真的多吗?

    功侯二世祖们只想说:十万钱,不过十金而已,别说买匹良驹了,连个像样点的异族女奴都买不到!

    过去这些年,‘当官的不指望俸禄过活’,也早已成为朝堂内外的共识。

    ——有彻侯封国的,就靠封国产出的租税。

    哪怕只有千户食邑,租税收入每年也能有上万石粮食。

    丞相实俸四千石,这一万石粮食的封国租税,便是丞相俸禄的二点五倍!

    至于丞相,在大多数情况下,更是动辄三五千户的彻侯食邑,封国租税往往是俸禄的十倍不止;

    作为丞相,又有谁会在乎那二千石粟米、十万枚铜钱?

    明白此件种种,再来看如今汉室贪污、受贿蔚然成风,也就不难理解了。

    ——汉家的丞相,只有一个。

    即便是在刘荣改革公卿官吏体制之后,汉家也仍旧只有丞相、大司马二人,食禄万石,实俸四千石。

    那么,那些不是丞相、不是大司马的人怎么办?

    尤其是那些占据绝大多数的‘百石小官’,每年拿着区区3500钱的俸禄,又该如何是好?

    只能贪。

    只能无所不用其极,上下其手,才能勉强维持生计。

    毕竟你没法指望一名百石级别的官员,能拥有几百户彻侯食邑,来为自己提供源源不断的封国租税。

    毫不夸张的说:如今汉室所面临的状况,和千百年后,日月王朝洪武年间的情形,可谓是如出一辙。

    ——除非本身就家财万贯,否则,只要做了官,就必须贪!

    ——剥皮实草也得贪!

    ——不贪就活不下去!

    类似的例子,在过去这些年,也是屡见不鲜。

    先是太宗孝文皇帝年间的廷尉张释之,其早年,因为商籍出身而不得重用,在尚书台做了十几年郎官,负责整理文档,蹉跎时光。

    在得到袁盎举荐,并为太宗皇帝重用之前,张释之更是已经萌生出了辞官返乡的想法。

    至于原因,张释之给出的理由是:久宦减仲产。

    ——做官做久了,导致兄长的产业,都因为我在长安做官而缩水。

    而当时,张释之是六百石级别的郎官。

    按照当时的粮价,张释之一年的收入,也起码有个四万钱。

    而张释之的兄长,却是身家数百上千万的大商人。

    可就是这么一个大商人,因为支持弟弟张释之在长安做官,便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资产大幅缩水。

    四万钱的年收入,非但没能让张释之积攒下余财,甚至还差点把哥哥的家产败了个精光。

    如果不是得到袁盎举荐,并为太宗皇帝众人,最终官至廷尉、列汉九卿,只怕张释之的家族,还真就要‘一人做官,全家返贫’了。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