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6章 询问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26章 询问 (第2/3页)

走肉,没有灵魂。

    甚至可以这样说,现在对医生的考核,科研层面远远大于临床实践。

    当然,这个思路也不能算是错,上面定下来根据科研确定医生的能力和能否晋升,也是无奈之举。

    这里面最大的原因,就是医生的临床能力是没有办法量化的,也就是说没有办法互相对比。

    假设一个医生一年做一千多例多例胆囊切除手术,还有不计其数的阑尾,每一个手术都做的很好,没有任何一个病人出现问题,在同事,病患之间,也是有口皆碑,

    另一个医生一年只做几十台手术,但做的是复杂的肝移植手术,还有失败。

    现在这两个医生都要晋升,但只有一个名额,这一个名额给谁?

    你要是按临床能力对比,根本对比不出来。做肝移植手术的医生虽然一年只做几十台,甚至还有失败,可肝移植是高难度手术,绝非胆囊阑尾切除能比。

    但一年做一千多例胆囊阑尾切除,且没有一个病人出现问题,这也同样证明了医生的实力不错,非常厉害。不要觉得胆囊切除阑尾切除是小手术,就不重要,别忘了,大多数普通人都不会生大病,只有小病小灾。

    每年需要肝移植的人才多少?很少很少,可阑尾炎胆囊炎有多常见?

    也就是说,这个医生虽然做的都是小手术,但切切实实的在一年里治好了上千个病人。

    两者对比孰高孰低?

    再比如有些医生做手术的时候,是挑病人的,只挑自己能做的做,不做的直接拒绝,成功率百分之百,而有些医生做手术,来了就给看,来者不拒。

    这两者对比又孰高孰低?

    正因为这种按临床能力的对比,根本无法量化,而年龄到点就升,这种制度漏洞更大,很容易尸位素餐,更不行,无奈之下,这才引入了第三方考察方式——科研。

    别的东西量化不了,科研总归是能量化的,最起码可以看你发了多少论文。看你上了什么级别的期刊。

    为了适应考察,现在各大医院里,就出现了很多科研型医生,科研很强,很能发论文,可就是临床不咋地。

    比如某医院的一个博导,做手术的时候身边一定要跟一个副主任医师,这就是因为这个博导是靠发论文上去的,手术非常一般,一旦手术出了问题,就由副主任医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