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条件 (第2/3页)
身却不负责他们在海外的安全,更不可能动用国家力量为其站台,充其量就是在分封最初给些便利,然后帮助移民和提供物资等等,未来怎么发展,都全靠这些藩王自己了。
如此一来,外封就不会引发反对,甚至能得到大部分人的赞同。尤其对文官集团来说,宗室问题一直也是他们所注重的问题,用他们的话来说,国家每年花这么多银子养这么多的宗室,这么大的支出已经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另外大量宗室的存在,尤其是地方藩王的存在更是不稳定因素,假如把这些宗室全打发得远远的,让其在海外自生死灭,就算付出一些代价,给予一些便利也是值得的。
可这件事在王夫之眼中却并不同,他很清楚皇帝的真正用意。使用这种政策不仅能解决内部矛盾,更能让大明实现实质性地向外扩张。就算外封的宗室藩王有着相当独立性,可不管如何这种宗室终究是大明的宗室,而他们的地盘包括王国,从本质来说也是大明的封地和属国。
从这点来讲,倒和荷兰东印度公司扩张方式有些类似,一个外封的藩王就等于大明对外成立一家公司,公司在海外的开拓完全由公司独立自主,但公司本身依旧属于国家,而且随着外封藩王越多,大明也能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向海外扩张,从欧罗巴诸国手中争夺领土获得利益,这岂非两全其美?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明这一次出兵南海主打的就是要通过打击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远东的根基,从其手中夺回南海的控制权,并且恢复永乐年间大明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而且王夫之还认为,皇帝之所以这么做还有意图在南海分封的打算。如果他猜的没错话,等到把荷兰人赶出去后,那么荷兰人离开的地盘不仅会被联合出兵的其他国家瓜分,大部分还会直接被皇帝作为海外封地分封给宗室藩王。
所以从这点来讲,就算荷兰人主动要求和大明谈判,甚至付出一定的代价来解决这场战争,但皇帝那边绝对是不答应的。因为自从出兵一刻起,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结局就注定了,大明必须要驱逐荷兰人离开远东,只有驱逐了荷兰人,大明才能从原本属于荷兰人的手中拿到这些地盘并实施分封。
假如仅仅是为了震慑和让荷兰人屈服,那么大明根本不需要如此大张旗鼓,更如此果断发动战争。这个本质是完全不同的,王夫之非常明白,就连郑鸿逵心里也很清楚。
巴达维亚的使者在苏鲁马益并没有呆太久,仅仅几日后就带着大明这边交给他的三个俘虏离开了港口,朝着巴达维亚返回。
这三个俘虏算是大明这边的“诚意”,以表态大明愿意和谈的想法。此外,具体如何谈,大明会接受什么样的条件,这才是关键。由于第一次仅仅只是接触,双方还没谈到具体内容,但大明这边也给出了一个底线,那就是除了必须处置之前针对大明行动的罪魁祸首外,荷兰方面还要给予大明一定的赔偿才行。
这个赔偿除了金钱外,还需要地盘的赔偿,另外针对荷兰方面已控制南海几个国家的实际情况,大明作为宗主国也要和南海诸国进行交代,希望荷兰方面给出答复。
至于其他,就要慢慢谈了,先由荷兰那边给出诚意和可接受的条款,然后双方进行沟通。但大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