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1章 谈话 (第3/3页)
但陈道铭气不过啊,于是拍了一部《上海人在东京》,有对着干的意思。
当下,讲中国人在美国奋斗的写实派就这么一个,文艺界都知道《北京人在纽约》是个十年一遇的好故事,都盯着里面的角色,尤其是有出国经验的那帮家伙。
…………
1991年,广州已经非常繁荣。
各种模式的企业发展迅猛,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33亿。商贸流通异常发达,数不清的倒爷和投机者汇聚于此,将服装、鞋子、电子产品、摩托车、盗版图书音像等等销售到全国各地。
文体方面也很兴盛,流行音乐前沿阵地,今年举办了首届女足世界杯……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万物竞发的景象。
“陈先生,就是这里了!”
“好,谢谢!”
小汽车停了下来。陈奇抬头一瞧,一栋不大不小的办公楼矗立在眼前,门口挂着牌子,集团公司四个大字闪闪发亮。
好家伙!
许久未见都发展成集团了,还有自己的办公楼。
人家现在以影视城为基础,拓展了酒店、餐饮、旅游开发、广告、文艺演出等业务,办的红红火火。人家啥都不缺,只缺一个经营方向。有的人不缺经营方向,但别的啥都缺。
陈奇略带唏嘘的进了大楼,来到一间办公室。
“咚咚咚!”
“请进!”
“小陈!”
对方今年50岁出头,头发焗的又黑又亮,穿着一身西装,踩着矮跟皮鞋,已经是成功企业家的派头了,她比往日却还热情几分,道:“你也太忙了,多久了也不知道来看看我?”
“见谅见谅,实在分不开身。”
“小龚还好吧?你家孩子几岁了,该上小学了吧?我看新闻了,《渴望》大获全胜,为你们高兴。”
“都好都好……您现在公司也是越做越大了。”
“大家一起帮忙,我哪会做生意呢?”
寒暄数句,她让秘书倒上两杯茶,又把关门好,方问:“小陈,找我到底什么事?”
“是关于电影改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