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五章 失败是日常,成功才是偶然 (第2/3页)
变可能的危害,王国光想到的壮士断腕,不是危言耸听。
粮力不足、略有欠缺的陕甘绥,会因为天变的缘故变成高度欠缺粮力,如何解决,就需要朝廷慎之又慎了。
“陛下,德王殿下求见。”一个小黄门走了进来,俯首说道。
“宣。”
朱载堉俯首说道:“臣拜见陛下,陛下圣躬安。”
“免礼。”朱翊钧笑着说道:“坐,皇叔向来无事不登三宝殿,不知皇叔这次来朕这红尘之地,所为何事?”
朱翊钧这通和宫也是红尘之地,格物院超然物外,不在五行之中。
“臣这次来是有三件事,这第一件,自从度数旁通以来,我大明培养了数以万计算学人才,也有李开芳、李之藻、徐光启等算学天才,可是时日尚浅,泰西算学仍有独到之处,臣请圣恩,允方外山人开普勒入格物院,为算学博士。”朱载堉奏闻了第一件事,开普勒入格物院。
这是特别恩典,因为开普勒没有纳投名状,伽利略考入格物院之前,还当了一年的医生,为大明万民接种了牛痘,开普勒没有纳投名状。
但是,开普勒是和爱人一起来到了大明,追寻真理之路,而且开普勒因为天花的折磨,眼睛和双手,都有些问题,朱载堉认为,可以给一些信任和宽待。
“朕听闻此人颇有才学,就依皇叔所言。”朱翊钧同意了朱载堉所请,开普勒和传教士利玛窦不同,利玛窦到大明是传教的,开普勒是来大明搞科研,研究天文之事。
“臣这第二件事,则是献祥瑞来了。”朱载堉示意小黄门,将他带来的升平十号蒸汽机模型呈送御前。
朱载堉详细的解释了升平十号对升平九号的提升,中间马力仍然是四百五十匹,但是重量从一万斤降低到了四千七百斤,算是改进型。
重量降低小型化,让这台蒸汽机有了更多的可能,减少一半重量的同时,可以用更少的煤炭、更少的水。
更大马力,更小体积是格物院孜孜不倦的追求,按照朱载堉的设计规划,不久的将来,五十万斤重,8000匹马力的铁马,足够将驰道带入黄金时代。
“很好,很好。”朱翊钧摆弄着蒸汽机的模型,加上水,点燃酒精灯,蒸汽机爆发出短促的汽笛声开始转动,朱翊钧详细询问了一些工艺改良上的问题,大明挖了十九年的气缸,气密性越来越好。
“第三件事,则是臣之前弄的滑翔机,有了一点进展,但臣放弃了让铁马上滑翔机的打算。”朱载堉第三件事,则是承认了自己探索失败,多年研究,证明走进了一个死胡同里。
煤炭、水、蒸汽机,加起来,实在是太重了,就是蒸汽机改良的再小,也上不了天,煤炭的热值,实在是太低了,而且还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想飞上天,根本不可能。
朱翊钧笑着说道:“能成自然最好,不能成,也是探索万物无穷之理,这升平十号减重,不也是研究滑翔机弄出来的吗?探索之路,失败也是成功。”
朱翊钧直接送上了好大一碗鸡汤,让朱载堉不要灰心丧气,短暂的失败,是为了日后更加辉煌的成功。
“谢陛下宽慰。”朱载堉有些面色难堪的说道:“浪费了内帑一百万银,还请陛下恕罪。”
拿了皇帝的银子,却没拿出对应的成果来,这就是罪过了。
“多大点事,一百万银而已。”朱翊钧示意朱载堉不必在意,小钱而已,和格物院辉煌成果相比,不值一提。
光是研究天文学,牵星过洋术,让海船顺利回航,就是功在千秋的大功劳了。
“谢陛下。”朱载堉这才松了口气,陛下不怪他浪费了内帑一百万银就行。
“皇叔捣鼓的蒸汽轮机如何了?”朱翊钧还挂念着当初能转起来,但是不能用的蒸汽轮机,这东西,劲儿大。
朱载堉摇头说道:“没什么进展,不稳定、不可靠,材料不抗造,当下很难更进一步了。”
研究项目,不是每一个都能成功,相反,失败是日常,成功才是偶然。
蒸汽轮机的进度,和当初皇帝看到的几乎没什么差别,但这个研发过程中,大明对高压高温的蒸汽控制,累积了足够多的经验。
朱翊钧问了好几个项目,得到的答案都是类似,有进展的项目,不是很多,但只要还在钻研,这些高山一样的困难,都会一点点被克服。
“格物院缺钱吗?朕内帑还有二百一十万银。”朱翊钧想了想,还是自己主动提起比较好,朱载堉很少主动索要经费,格物院建立至今,一共从皇帝这儿要了两百万银。
“格物院还有钱,有八十多万银,还足够用。”朱载堉摇头,他这次入宫来,是汇报成果,不是要钱的。
朱翊钧和朱载堉又聊了聊关于丁亥学制的事情,格物院会对丁亥学制的人才培养,鼎力支持。
“臣告退。”朱载堉奏闻了格物院近期情况后,离开了通和宫御书房。
万历维新的成功,就是这么一块又一块的拼图,一点一点拼凑出来的,背后并没有什么鬼神之力,只有同志同行同乐者的奋斗罢了。
“山西监察御史刘玉山弹劾松江知府王谦。”冯保找了找,将一本奏疏翻了出来,俯首说道。
“臣愚钝,看不出问题来。”冯保低声说道:“按照刘御史的说法,现在都江堰济民渠每收一千石粮,朝廷都要亏三分银。”
一本很怪的账,一种很奇怪的算法。
朱翊钧看完了奏疏说道:“精算遗毒罢了,让百姓占点便宜,就跟要了他的命一样。”
朱翊钧见过这种奏疏,而且不止一次,被他称之精算遗毒,风格十分类似,不看整体,只看片面事实。
王谦去四川办戥头案的时候,用自家银子重新修缮了都江堰,并且修了三百里济民渠,浇灌关中土地。
水利设施不是修好了,就能用到天长地久,需要年年修缮,这三百里济民渠的维护费用就落在了地方衙门身上。
刘玉山的算法,就很鸡贼,把三百里济民渠维护成本减掉新垦田亩所增田赋,摊到新垦土地上,得出结论,百姓欠朝廷的!每一千石粮就欠三分银!
“刘玉山的意思是,让这三百里济民渠的百姓交银子,不多,一亩地十文。”朱翊钧活动了下肩膀说道:“百姓从来不欠朝廷的,也不欠衙门的。”
地方衙门维护济民渠,多出来的田税赋不足填平支出,这个亏损,主要是朝廷为了应对天变,对田赋进行了大规模的减免。
这里面矛盾很有意思,朝廷不可能补这个亏空,地方衙门不想认这个亏空,最终,就想到了能不能问百姓要沟渠维护费。
冯保斟酌了一番,才回答道:“臣觉得不能开这个口子,臣不会垦荒,也不会种地,更不会勾稽,这账臣算不明白。”
“但,臣知道咱大明朝的官吏士绅是什么东西,只要这御书房里一朱批,这三百里济民渠的垦荒土地就跟百姓没任何瓜葛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