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千二百一十章 以学理事,以理择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一千二百一十章 以学理事,以理择人 (第2/3页)

祁顿时明白:“王爷此举,是要借‘局’正流言?”

    “正其言,也试其心。”朱瀚冷声道,“凡敢议者,可来;凡敢辩者,可立。”

    “此三问一出,若士林再借匿名文字暗中鼓风,便是自曝其短。”

    “而太子——也将站在这场辩局的中心。”

    黄祁应声而退,步履加快。

    朱瀚却未即刻回屋,而是缓步走入庭中,任脚下细雨微湿襦边。

    他仰望灰云翻涌的天色,语气自语般幽然:“朱标,风雨来了。”

    “我要你,在风口,站得住。”

    朱标听完吴琼传言,细细思量良久,才缓缓放下手中策案:“‘问政讲局’由国子监主持?”

    “是。”吴琼低声,“不归东宫,不涉王府,但议题却与殿下密切相关。若殿下不出声,恐为人所夺先机。”

    顾清萍也道:“这不是一次讲议,这是一次‘朝外问诘’。”

    “若您不应,便是默认所议之非。”

    朱标沉吟片刻,眼中浮现一道清光:“王叔设此局,既是替我清路,亦是将我立于局心。”

    “他不替我挡,而是让我一人上前。”

    他看向顾清萍,轻声道:“我若避开,不但流言益甚,还会叫陛下看我不能自守。”

    “你觉得我该如何应?”

    顾清萍不假思索:“亲上讲席。”

    “以东宫之身,不辩私,而讲义。”

    “您只需守得住三问,那便是天下士心,自投于您。”

    朱标点头,取笔落字,写下一纸答文,递与吴琼:“明日送国子监,太子愿以生讲之礼,亲赴问政讲局,以对三问。”

    吴琼领命而去。

    朱标坐于榻前,神色不再温和,眼中有了锋锐。

    “这不是为我争什么。”

    “而是让我,亲自把‘太子’两个字,刻入这座朝堂。”

    三日后,问政讲局启。

    堂设文庙西廊,非东宫旧地,亦非王府属地。

    牌匾乃朱元璋亲书,金笔红漆,六字赫然:“问政讲局·开三问”。

    朝中士子,京畿郡监,凡识名之人皆来观者如潮。

    朱标未着朱绣,仅着青纹束衣,随从从简,步入讲堂正中。

    首问揭榜:“太子可否御政未承统?”

    他步上高座,拱手作揖,朗声道:“太子,承国本也;而国本之稳,不在名,而在责。”

    “若陛下命我听政,则政须问于实;若我坐东宫,则责当纳于上。”

    “非以尊位自许,而以政道自守。”

    堂下一静,众人凝神。

    第二问:“讲学能否育政而非挂名?”

    朱标答:“学者,非纸上之文,而是纲常之始。讲者,非空论之徒,而是政事之根。”

    “我设都学,不为聚才,而为引政;我立讲士,不为装点,而为问治。”

    “东宫讲学,既为自正,亦为公明。”

    第三问:“君道之传,何以为继?”

    朱标目光不动,神色如松:“君道之传,不以血统,而以德义;不凭宠爱,而凭担当。”

    “我朱标,不敢妄言承统。”

    “但愿世人问我,问我能否纳言、承法、断事、立心。”

    “若我能,便可继;若我不能,愿让天下明公明士明刀明尺,斩我无怨。”

    话音落,满堂皆静,竟无一语可应。

    唯有后堂一名太学生立起,忽而长揖至地:“朱太子言,臣心折服。”

    此人一动,席间士子纷纷起身,拱手向前。

    朱标未拜,只缓缓一礼:“诸君——是我未来的士林。”

    “我,不怕被问。”

    而此刻,建德堂后阁。

    朱标斜倚靠榻,面前未铺书卷,唯有一盘未落完的棋局。

    他静静凝望着一枚白子,许久未动。

    顾清萍悄然走近,执一盏薄荷茶放在案边,轻声道:“您已有半个时辰未落子。”

    朱标回神,看了她一眼,低声一笑:“你看这盘棋,白子攻得太快了,是不是?”

    顾清萍顺势望去,凝神片刻,道:“并不快,但显得孤。”

    “是啊。”朱标低声,“如今我虽能回问,能开讲,能引士人归心,却总觉得脚下踏的,不像土地。”

    “像是悬在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